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午間「入門級」音樂會 栽培演奏家展個性

明報

更新於 02月20日16:45 • 發布於 02月20日20:30 • 開眼 音樂
「樂‧心」音樂會系列定期每月在中環的甲級寫字樓裏舉行。2月的表演者為鋼琴家張越,這次是他第三次於「樂‧心」舞台演出,他說每次的表演都見證着他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改變。(黃志東攝)
「樂‧心」音樂會系列定期每月在中環的甲級寫字樓裏舉行。2月的表演者為鋼琴家張越,這次是他第三次於「樂‧心」舞台演出,他說每次的表演都見證着他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改變。(黃志東攝)
2025新樂季的揭幕音樂會,由大提琴家朴詩媛(左)與「樂‧心」音樂會系列音樂總監查海倫(右)合奏演出。(花園道三號 Eaton Club提供)
2025新樂季的揭幕音樂會,由大提琴家朴詩媛(左)與「樂‧心」音樂會系列音樂總監查海倫(右)合奏演出。(花園道三號 Eaton Club提供)
新樂季以「Beyond Senses」為主題,強調音樂家的個性和辨識度。張越被評為「觸鍵如醫師下針」。(黃志東攝)
新樂季以「Beyond Senses」為主題,強調音樂家的個性和辨識度。張越被評為「觸鍵如醫師下針」。(黃志東攝)
查海倫在新樂季着重與音樂家雕琢聲音,創造專屬的舞台人格。(黃志東攝)
查海倫在新樂季着重與音樂家雕琢聲音,創造專屬的舞台人格。(黃志東攝)
香港大歌劇院成員去年表演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選段,接下來7月會再帶來歌劇經典作品。(花園道三號 Eaton Club提供)
香港大歌劇院成員去年表演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選段,接下來7月會再帶來歌劇經典作品。(花園道三號 Eaton Club提供)

【明報專訊】平日中午,甲級寫字樓裏正舉行一個古典音樂會。早在開始前已坐滿大半位置,亦有幾排椅背貼有「Reserved(預留)」的字條。席上坐着西裝白領,也有休閒打扮的市民,他們等待演奏家上台,準備享受45分鐘的免費音樂時光。策劃該音樂會系列的音樂總監查海倫形容音樂會對所有人來說也是「入門級」:「這裏是觀眾進入演奏家世界的門、演奏家進入演奏廳的門。」

「樂‧心」音樂會設年度主題 查海倫當友師

查海倫畢業於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年輕的音樂藝術博士,曾於不同音樂學院從事教育工作,又聯同香港小交響樂團、摩爾多瓦國家室內交響樂團等樂團演出,她說小交前音樂總監葉詠詩對她的指導和鼓勵影響至深,使她後來想為年輕演奏家指導出一條清晰流暢、進身至職業演奏家的道路。自2015年,她被委託成為「樂.心」音樂會系列的音樂總監,負責構思節目、制定機制和門檻,為年輕精英樂手和國際來訪嘉賓提供演出機會,「我會把選擇樂曲的權利交給表演者,每次跟他們討論事前事後想挑戰什麼、調整什麼,或者他想我幫忙聽什麼」。

查海倫以「mentor(友師)」的角色指導和帶領音樂家,讓他們知道職業門檻與自身實力的差距,她道出現實:「就算在學院裏面排第一的學生,即是高材生畢業,他跟職業世界的距離也是相差很遠。」她分析背後的原因,與香港的教育模式息息相關。

「港音樂教育重拎獎 外地重視根基」

「香港音樂教育因為以目標為主,你只為考試或者想在本地比賽拿到獎。這個小朋友拿到獎就覺得他不錯,但可能只是選歌好而已。」查海倫再對比外國的音樂教育方式,指外國着重因應學生的手掌大小、演奏的聲底和興趣來培育他們的根基;香港學生根柢未夠穩固,卻要培訓成樣樣皆精。據她觀察,「香港比較多的(學生)是『誠懇type』,沒有郎朗那樣的『沙塵type』,但在職業世界講究的是unique(獨特)、iconic(具代表)」。

眾多國際音樂大賽,包括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如奧運一樣,4或5年一度,參加者報名年齡落在約16至32歲,即是以單一比賽計,如年輕的音樂家能夠入圍,他一生大概只有2或3次機會參賽,要在國際比賽中突圍而出才更容易進身職業世界。然而當香港學生長大後,問他們偏好的曲目和專業進修方向,查海倫總會得到「不知道啊」的回答,此時他們已被他方的樂手遠遠拋離。

查海倫又指華人地區常常「抄襲」,看見某位音樂家出名便照辦學習,沒有獨特的個人色彩,看不到靈魂,就似彈貝多芬不夠奮鬥感、彈蕭邦不夠纖細。她以寫論文作比喻:「你做資料蒐集沒問題,但要paraphrase(改述),從自己的邏輯裏整理出來。我們是聽你整個思考、整個音樂的脈絡。」這些都不是照辦煮碗便成功的方程式。

每年度「樂.心」音樂會系列均設定特定主題助音樂家成長,像2024年以「ATTACCA」為主題,是音樂術語上不間斷的意思,跨代音樂家互相切磋,一同表演,讓後輩更快認識職業水平的要求。今年則以「Beyond Senses」為主題,引領音樂家彈奏出牽引全身的感官且具辨識度的「個性」,因此查海倫在指導「樂.心」音樂會的演奏家時着重教他們看音樂邏輯,與他們雕琢聲音,創造專屬的舞台人格。

「我選的recitalist(獨奏家)需要有很多不同款式、色彩豐富的人,即使是同一個板塊,大家看到的色譜會更大。」查海倫舉例評價今年的表演者,她形容鋼琴家張越「觸鍵如醫師下針」:「他很冷靜,琴聲狠狠的一針到底,又展示出光度,層次分明。」鋼琴家王晞韻像「透光的珍珠」:「琴聲圓滑,像透出溫和、暖的珠寶光。」鋼琴家黃思遠「彈琴如耍太極」:「音韻之間無縫銜接,不知為何黏得很緊,像看武林功夫。」查海倫總結:「同一個琴組,可聽到這麼不同的處理,這就是人格。」這也是職業世界看重的。

場地「介乎錄音室和演奏廳」 利與觀眾交流

而音樂家的個性和人格,查海倫亦留意到觀眾是看得出、聽得到。她指香港的觀眾比以前進步,因為資訊流通和音樂節目盛行,他們也學會如何評價表演,並能夠辨別表演者是否用心演出。如果他們感到時間被浪費,就不會再來觀賞。「老師的角色是教基礎的音樂知識,但他其實對社會的taste(品味)是有偏差,做藝術家的其中一個主要板塊,是不能不兼顧觀眾。」查海倫指音樂會表演場地的特質介乎錄音室和演奏廳之間,觀眾在此會聽見演奏者奏出高清版的樂聲,亦有便樂手與觀眾近距離接觸和交流,觀眾成為其中一分子訓練音樂家。

在「樂.心」音樂會系列裏,音樂家可大膽實驗各種可能,查海倫期望從音樂會系列出身的音樂家訓練出特殊質感,將舒適圈擴至無限大,成為掌控演奏會的人:「假以時日,這班人如果和orchestra(管弦樂團)玩,會發生什麼事呢?就是會五十五十鬥,orchestra沒有的聲音由他來奏;當orchestra收聲,他就搶去所有聲音,會是很有趣的recitalist。」

「樂‧心」音樂會系列2025

詳情:bit.ly/41mJSyo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音樂]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