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有媽媽慨嘆,自己曾經溫柔和善,但自從孩子出世後,再多的耐性亦被磨滅,現時每日都恍如暴龍般到處噴火。其實「憤怒」是每個人必有的情緒,尤其在教養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免不了會因各式原因責備或管教孩子。來自台灣的張閔淳心理師表示,父母要做的並不是強行抑壓所有憤怒情緒,而是要練習對孩子「好好生氣」。你有沒有想過,怎樣的管教較能對孩子產生長久且有效的行為修正,並且使孩子達到反省的效果?
Photo from 寶寶大過天 劇照
用錯方法宣洩情緒只會帶來內疚、自責
張閔淳心理師表示,家長經常被孩子惹怒而對孩子大聲謾罵、恐嚇威脅、過度懲罰,但當冷靜仔細思考後又會感到內疚、自責。而孩子的行為非但並未改善,這種不好的親子互動更會週而復始地一再發生。張閔淳心理師稱長久下來,孩子反而學習到面對犯錯時如何避重就輕、說謊逃避或用更大的錯誤來掩飾。在管教的當下,其實孩子也在看著父母能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緒並安撫與鏡映自己。張閔淳心理師表示,生氣不一定會帶來自責或關係的破壞。只要「好好生氣」,就可以不傷害親子關係,同時又能促進孩子有更多的省思與覺察。至於怎樣才叫「好好生氣」,張閔淳心理師提供了「家長面對孩子犯錯的10個生氣與懲罰原則」,大家不妨學習一吓!
Photo from 相片授權自 張閔淳心理師
好好對孩子生氣與懲罰的10個原則
1/ 「簡單」描述犯錯事件:避免一罵就沒完沒了
2/ 「清楚」指出:避免翻舊帳
3/ 錯誤當下「立即」處理:避免說「等你爸回來你就知道」
4/ 規矩與處罰請標準「一致」:避免同樣行為昨天可以,今天卻被罵
5/ 「非情緒化」的指責:提供孩子穏定、可預期的懲罰
6/ 「適當」的處罰
7/ 責備當下「近距離」靠近彼此
8/ 互動當中「眼神的對視」
9/ 即便生氣也盡可能保有「肢體的接觸」:搭着肩、握着手
10/ 事後的討論、關心及關係的「修復」
Photo from 相片授權自 張閔淳心理師
學習先找方法冷靜分散注意力
不過當一個人怒火中燒時,就很容易理智線斷掉,什麼「生氣與懲罰的原則」很不消一會就拋諸腦後。所以家長若果發現,自己當刻無法抑制憤怒情緒,就應該先找方法讓自己冷靜,分散注意力。而這些方法不但適用於家長,同時亦是幫孩子疏導憤怒情緒的替代性策略。張閔淳心理師提醒家長,「生氣沒有錯,錯的是在情緒當下透過不適切的行為宣洩與表達」。他指很很多家長經常教育孩子在生氣時不可打人、不能衝出教室、不能躲進廁所、不能丟東西等,告訴孩子們生氣時不可做什麼,但大家卻很少讓孩子知道當自己生氣或在情緒當下,可以如何幫助自己緩解情緒。
Photo from 相片授權自 張閔淳心理師
張閔淳心理師表示,面對孩子的衝動控制,家長除了要制止及預防,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情緒當下可以有轉換的能力,運用自己喜歡的事物、結合興趣與喜好,建立情緒當下的自我調節方式。張閔淳心理師提供了15個在生氣情緒下可以引導自己及孩子「好好生氣」的方法,這些方式結合了情緒的生理機制、正念體驗、身體反應覺察的技巧等。
Photo from 相片授權自 張閔淳心理師
「好好生氣」的15個方法
1/ 緩慢深呼吸8個循環
2/ 找個信任的人講話
3/ 做喜歡的事(摺紙、拼圖、砌Lego)
4/ 拿一本近期喜歡的書讀一小段
5/ 聽音樂
6/ 看天空
7/ 畫畫
8/ 心中數數1 - 90
9/ 走出去散散步
10/ 含一口冰水
11/ 冷水洗個臉
12/ 撕紙、揉紙
13/ 捏壓力球
14/ 轉動眼球看四周
15/ 拳頭緊握再放鬆反覆3次
Text : Mami Editorial
帖文授權轉載:張閔淳心理師
Photo from 相片授權自 張閔淳心理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