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喜愛到日本旅遊的香港人都聲稱日本是自己的第二個「鄉下」,但對於日本傳統文化又有多了解呢?邁向2022年,不如就從每年第一個大節日「元旦」開始說起吧!
「元旦」即日本的新年,從年末二十八日開始,日本人便會全家總動員一起打年糕、做鏡餅、準備御節料理(おせちりょうり),除夕夜更會吃長壽蕎麥麵,還有用米搗成的年糕。到了一月一日,他們則會吃又名「正月料理」的「御節料理(おせちりょうり)」,對年節料理的要求亦很講究。
御節料理(おせちりょうり)起源
追溯至彌生時代(西元前300年~西元250年),當時日本人會在季節變換的重要節日期間,準備一系列感謝豐收、祝賀跟供奉神明的特別料理-名為「御節供 (おせちく)」,直到江戶時代﹐這些節慶開始由宮廷普及到平民社會,「御節供」逐漸演變成元旦所享用的年菜-「御節料理」。隨著生活水準、飲食文化逐漸變得豐饒,御節料理所選用的食材亦變得多元化。
御節料理會把不同種類的食物放在一個名為「重箱」的盒子裡;「重箱」由最初五層逐漸簡化為三層,一層疊一層,喻意來年的福氣和幸運等就如重箱般堆疊起來。傳統的御節料理用五層漆盒來盛載,稱為「五段重」,分别為「一之重(壱の重)」、「二之重(弐の重)」、「三之重(参の重)」、「四之重(与の重)」及「五之重(五の重)」;由於「四」的日文發音跟「死」字和「與」字的發音相同,為了避開不吉利的聯想,於是把寫法變為「與之重」。
「重箱」每層料理的深層意義
「重箱」的第一層「一之重」具有「祝餚(祝い肴)」和「口取(口取り)」的意義,兩者意思皆代表著喜慶時,最先端出來的佳餚,即類似「前菜」的概念。當中會有「黑豆」-喻意無災無病、勤奮工作、健康踏實生活又可辟邪,還有象徵兒孫滿堂的魚子,以及用豉油、糖、味醂煮好的小魚乾-「田作」,有祈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亦會有牛蒡所製成的料理,由於牛蒡生長在泥土的關係,故此牛蒡亦有根深蒂固,家族穩定的象徵意思。
「二之重」的主角是燒物,通常以海鮮類食材居多,常見的包括:「鯛魚」「鰤魚」「蝦子」等。鯛魚的日文是「たい」﹐而「恭喜」的日文為「めでたい」,故此當提起鯛魚的時候,容易令人把兩者聯想起來,所以新年必不可少。另外,一般長80cm以上的鰤魚皆統稱為「ブリ」,ブリ這個字有「出頭天」的含意,藉此寄盼來年會有所成就、有出頭天的意思。至於蝦,那兩條長長的觸鬚,有著長壽的象徵意思,當煮熟之後,蝦身會變彎曲,喻意長壽到腰都變彎為止;同時,蝦子煮熟會變紅,紅色在日本除了有避邪的功用之外,亦有喜慶的意味。
「三之重」主要放醋物,常見的有「紅白膾 (紅白なます)」由紅、白蘿蔔絲加醋醃製而成,遠看起來,紅、白蘿蔔絲互相交疊,跟日本人送禮時包裝上常用的結-「水引」十分相似,故此有祈福平安的含義。除了「紅白膾」外,還有每逢喜慶時都一定會見到的菊花蕪「菊花かぶ(きっかかぶ)」。「蕪」即大頭菜,顧名思義菊花蕪便是菊花模樣的大頭菜;菊花除了是日本的國花,相傳亦有避邪的作用。
第四層的「與之重」主角是芋頭、竹荀、香菇、慈姑等多樣食材,用醬油一起燜煮而成的「筑前煮(ちくぜんに)」,由於包含多種食材,亦喻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而每一種食材亦分別有著其獨特的含意,例如芋頭的主芋可以長出無數個子芋,故有「多子多孫」的象徵;「蓮藕」除了有我們大家熟悉「出於污泥而不染」的意思之外,亦因為有很多個洞,有期盼來年平安無阻地按照計劃度過的意思。至於慈姑,因為它是一種會長芽的植物,故此亦有「出人頭地」的寄意。
「五之重」又名「控えの重(ひかえのじゅう)」,「控え」有等候、準備的意思。故此有些人會甚麼都不放,「等待」神明把福氣放進來,又或者會把家人喜歡的食物都「準備」好,放在第五層內。
為甚麼食物都是冷冰冰?
御節料理最大的特點是:食物都是冷冰冰的!當中有兩個意義,由於日本沒有送灶神的習俗,為了讓灶神可以在初一至初三好好休息,故此日本人就選擇這三天不會開爐煮食,只吃過年前預先準備好的食物。第二個意義是由於日本不少家庭是屬於「男主外、女主內」,為了慰勞每天辛苦煮飯的媽媽,於是這三天就不煮東西。
「御節料理」除了意頭十足,滿載祝福之外,食材的選擇亦實踐了「五穀為養、五味調和」的基本養生原則,加上要準備吃上三天的正月料理,亦正正體現出日本人對於保存食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