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食物安全】米酵菌酸可致命 飯麵重複加熱易出事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發布於 2024年04月01日03:29

台灣最近發生一宗被當定性為「重大食物事件」,市民在名為「寶林茶室」的素食店用餐後,最少18人出現食物中毒,當中2人死亡。台灣當局在其中1名死者血液中檢出米酵菌酸,是台灣首宗個案。有台灣醫生表示,只要1毫克米酵菌酸亦會致命,建議應避免進食重複加熱的米飯或麵類,預防中毒。

根據台灣媒體報道,截至3月28日,最少14人於寶林茶室進食後出現食物中毒,大多數人吃了炒粿粉,少數人吃了滑蛋河粉、香蘭葉果汁。粿條、河粉等是用同一原料製作。

臨床症狀上,尤其較重症者,症狀相當類似及惡化得很急,有人出現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首名死者是39歲男子,進食過炒粿條、香蘭葉果汁,之後嘔吐、腹瀉,最終因急性腎衰竭病逝,該男子在證券界有名氣,他的去世消息引起金融圈很大震撼。

第二名死者是66歲男子,也是吃完炒粿條發生多次腹瀉、胸悶症狀,經醫院急救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去世。他的女兒在記者會哭訴無法接受父親吃一餐飯後,一周內去世,已同意驗屍,不能讓父親「死得不明不白」。

台灣當局其後召開記者會,公布在其中一名死者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

港食安中心:如泡發黑木耳應放雪櫃

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米酵菌酸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37度,而產生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最理想溫度約攝氏26度。米酵菌酸耐熱,而且沖洗不去。米酵菌酸中毒的病人可能出現腹痛及嘔吐等病徵。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

食安中心又指,曾有報道指,中國及印尼發生與米酵菌酸有關的嚴重食物中毒個案,涉事食物包括黑木耳及一些發酵椰子或粟米產品。上述食物的原材料及產品均有可能在不當的製作過程及貯存情況下受到污染。

為了預防米酵菌酸中毒,如需過夜泡發黑木耳,應放入雪櫃內。所有接觸食物的器具及表面應加以徹底清潔,方可調製食物。

如需過夜泡發黑木耳,應放入雪櫃內。(@RDNE Stock project_pexels)
如需過夜泡發黑木耳,應放入雪櫃內。(@RDNE Stock project_pexels)

台專家:避免進食重複加熱飯麵

台灣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產生,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喜歡在富有脂肪酸的食物繁殖,椰子和粟米是最佳選擇之一。

若椰子、粟米、米製品等食品存放在適合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即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便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要預中毒,市民不要進食用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其facebook表示,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以往患者的潛伏期為0.3到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他建議台灣市民短期內應避免進食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有強烈毒性,每顆人體細胞需要能量才能適當運作,粒線體是細胞發電廠,而米酵菌酸會攻擊粒線體,令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症狀包括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

市民應避免進食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
市民應避免進食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