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民間故宮:金行收據 看四地變遷 「粵港澳湛」原是「粵港澳灣」?

明報

更新於 02月15日17:08 • 發布於 02月15日20:30
張西門蒐集了不少金行收據,從中發現「粵港澳湛周生生」(右)舊稱為「粵港澳灣周生生」(左)。(姚超雯攝)
張西門蒐集了不少金行收據,從中發現「粵港澳湛周生生」(右)舊稱為「粵港澳灣周生生」(左)。(姚超雯攝)
(姚超雯攝)
(姚超雯攝)
1990年代的周生生珠寶金行和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的收據設計簡樸,從直向變成橫向。(姚超雯攝)
1990年代的周生生珠寶金行和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的收據設計簡樸,從直向變成橫向。(姚超雯攝)
根據張西門蒐集的「朱義盛」第8間分店廣告所述,1651年(順治八年)民間已有售「朱義盛」仿金飾物。(姚超雯攝)
根據張西門蒐集的「朱義盛」第8間分店廣告所述,1651年(順治八年)民間已有售「朱義盛」仿金飾物。(姚超雯攝)
張西門不時在新界鄉村拾獲玻璃樽,圖中出自屈臣氏大藥房的炮彈汽水樽(中後)便是其一。(姚超雯攝)
張西門不時在新界鄉村拾獲玻璃樽,圖中出自屈臣氏大藥房的炮彈汽水樽(中後)便是其一。(姚超雯攝)

【明報專訊】不少人會在新正頭前後買金,希望戴金飾招來好運。看退休平面設計師張西門四處蒐羅的金行單據,1934年起源於廣州的珠寶金行「粵港澳湛周生生」有過幾個名字,從「粵港澳灣」到「粵港澳湛」,背後原來是一段殖民歷史……

廢/村/發/現

蒐集金行單據四十載

張西門蒐集金行單據始於巧合,他愛行山,於1970年代末與好友四圍去,不經意走到新界一些荒廢村落。張稱以前平地多由新界五大氏族所有,不少人上山住。山上本已難種糧食,後來1950年代至1960年代鬧水荒,更是連種菜的水也沒有;再加上二戰後內地政局和經濟不穩,不少內地人逃難來港,「(新界)村子愈來愈多人,糧食需求增加,供不應求,村民只好下山」,有些村民出市區到工廠打工,有些則移民海外。如此一來愈走愈多人,新界不少鄉村也就荒廢了。

有一次,張西門在鄉村爛地拾到一個外形活像手榴彈的玻璃樽,上面有凹凸的中式塔和龍馬圖案,他看着特別,勾起了他的求知慾。於是張西門翻找關於玻璃樽歷史的書籍,發現那是英國製造的汽水樽款式「炮彈樽」,「第一代炮彈樽是用瓷做的,後來轉用玻璃」。

不少用過的玻璃樽被遺留在丟空的村子裏,張西門說村民要不把玻璃樽當器皿使用,要不當垃圾扔在某個山坡,「他們有固定的垃圾缸,通常在山坡某個位置,我們在房子裏找不到瓶子,就會上山坡找」。有時候發現金銀珠寶、鐵器和錢幣等亦不足為奇。不過張西門說他專門蒐集玻璃樽,對較值錢的東西沒興趣。舊房子的抽屜裏雜亂,有藥油、工具等,亦有不少金行單據,「村民拿走金器,只剩下單據和盒子」。他一開頭沒為意,只覺得是普通單據一張,後來見得多了,發現這些單據設計漂亮,有不同「花臣」,便想着:「反正有時也找不到玻璃樽,不如我也儲儲金單(單據)。」這一儲便四十載有餘。

藏/品/背/後

湛江與廣州灣

張西門說每次出動,能否拾獲玻璃樽和單據全憑運氣,「有運氣就撿到很多,沒運氣就一個都無」,張笑言他夠勤力才能將金行單據儲滿至少3本活頁冊。單據看似是一頁不值錢的廢紙,但在張西門眼中,上面載錄豐富的歷史,「有時間有地點,有貨品價格和購入數量,即是關於那個年代的(交易)資料全都有,我覺得很厲害」。譬如張西門從舊物店買回來的民國35年(即1946年)「粵港澳灣周生生金舖」和民國38年(即1949年)「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單據,一般人或只見「周生生」這響噹噹的名字,若細看則會留意到「灣」和「湛」之別。為什麼有此分別?是分店地區的不同嗎?這裏先賣個關子。

2018年一新美術館曾舉辦「港金傳奇:粵港澳湛周生生」展覽,出了一本96頁的彩色展覽圖錄,輯錄了「粵港澳湛周生生」約60件金器,也有不同分店的銷售發票。張西門發現他那張1949年「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單據與圖錄中的1948年「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澳門分店銷售發票相差無幾,更確定他蒐集的金單確是出自「粵港澳湛周生生」。張深究「灣」、「湛」之別,才知道「灣」代表廣州灣,「湛」則代表湛江,廣州灣與湛江原是同一個地方。

張翻查歷史,原來189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向清政府租借了廣州灣,自此46年間廣州灣是法國殖民地。1907年,法國與日本簽訂《日法協約》,雙方同意維護滿州政權的疆域完整,以及各自佔領的中國領土之特殊利益,這些地區包括日本所佔的滿州、蒙古和福建省;法國所佔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省。因此,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廣州和香港等地淪陷,張西門稱「日本人當時與法國人關係幾好,沒搞廣州灣」,廣州灣成為當時唯一通往海外的港口,不少資本家逃難到法屬的廣州灣。

張西門續解釋「周生生」與廣州灣的關係,話說周氏長房三兄弟——周禹初、周冠岳和周少明於1938年在廣州開設「周生生金舖」,隨後在澳門新馬路、香港皇后大道及廣州灣赤坎區設「周生生金行」。日佔時期,周生生金行的廣州分店於1940年結業,香港和廣州灣分店則繼續營運。1943年日本強佔廣州灣,直至1945年作為二戰軸心國的日本宣布投降,二戰結束,法國臨時政府將廣州灣歸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將廣州灣更名為湛江。

8年抗日戰爭告終,湛江市政府於1946年2月15日正式成立,「粵港澳灣周生生金舖」便改為「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湛」、「灣」之別由此而來。張西門本身對「周生生」不甚了解,他說光是收藏「收收收就好簡單」,但作為香港收藏家協會的委員,更重要的是了解藏品背後的故事,「發掘鮮為人知的事,這才有趣得多」。

靈/感/泉/源

參考單據用色設計

記者見張西門搜尋回來的「周生生」單據,部分有寫「粵港澳灣」,好些沒有,原來其業務也有大房和二房之分。「粵港澳灣周生生」由大房持有,另一為人熟知的「周生生」則由二房經營,前者的英文名稱為C.S.S. Jewellery,後者則是Chow Sang Sang。張西門說它們的單據設計不同,不過從他蒐集的「粵港澳灣周生生」單據可見其款式多變,他身為平面設計師自是喜歡,說他可從其用色和設計獲取靈感,「設計要有來源,要有個參考價值,即你知道你為何做那件作品、用那種顏色」。

顧客凡購買金器首飾,金行必發單據供退換或典當證明之用,張西門解釋,「粵港澳灣周生生」早期單據以單色印刷為主,四邊印有別致的花邊框,店員用筆簡單寫上貨品名稱、重量和價錢等,再蓋上金行印章。後來隨印刷技術進步,成本降低,漸採用雙色、四色印刷,單據邊框化繁為簡,「一直進化,用彩色時已是1960年代」。張說周生生算是較早採用彩色印刷單據的金行,而且常更新單據設計。也許是品牌形象建立起來,見張西門持有的1990年代「粵港澳灣周生生」和「周生生」單據設計看起來更簡樸,從直向變橫向之餘,也省去了裝飾圖案。

除了上述金行的單據,張西門也有老字號「周大福」和舊金行「大德金舖」等老舖的單據。其中「大德金舖」的發票只是簡單在白紙蓋上大紅印章,印上寶號名稱、地址及宣傳字句等內容,空白位置則手寫金器成色和重量等。也有些金行的單據印上店主的嘜頭,張西門猜想或許是冒牌貨太多,店主只好以自己的頭像作標誌,免受人冒充。

認/明/商/標

「朱義盛」店廣告打假

講起冒牌貨,假金飾時被稱為「朱義盛」。據聞清道光年間有一佛山打金匠叫朱義盛,他專做幾可亂真的仿金飾物,價格卻比真金便宜一大截,廣受平民歡迎。張西門有一張年份無從稽考的「廣州狀元坊門牌九十九號『朱義盛』第八間分店」廣告,廣告印有文字:「夫朱義盛字號以我第八間為初開第一家乃正始創朱義盛之祖舖自清初順治八年創設於廣東太平門內狀元坊……第八間朱義盛精工製造時花光素鈕扣首飾器皿加重鍍金永不變色……」,並稱為防假冒,「朱義盛」向商部註冊狀元嘜和元龜做商標,呼籲顧客認明商標和「朱義盛老舖雙鍍鈕」的招牌。

據廣告所述,原來順治八年(1651年)已有「朱義盛」。張西門稱達官貴人穿著的衣服多配有金光閃閃的鈕扣,但窮人買不起真金,便會向朱義盛購買低價的鍍金鈕扣,還有嫁娶穿戴的金飾。當時還沒有電流鍍金的方法,張西門只知朱義盛的「鍍金」是以銅製飾,再加上金色。

朱義盛賣的雖是假金飾,但廣受歡迎,張西門笑言:「沒人會特意檢查你結婚戴的是真金還是假金。」妙就妙在朱義盛會在其金飾刻上真金行的名號,卻鮮被告發,張說因為這算是幫真金行宣傳,而且「每件賣出所得的錢也(比真金行)少得多」,被盜名的金行不會計較。朱義盛漸成為假貨的代名詞,後來鍍金技藝廣為人知,市面愈來愈多公司製造仿金首飾。

紙品易受潮發黃,也易被蟲蛀爛,保存不易。張西門說他收藏的金行單據主要以1950至1960年代為主,更早期如香港開埠時代的單據難以尋覓,「它(金單)不能追溯很長遠的歷史,但多少能看到一些歷史轉變」,譬如金價、金行集中的地區,還有電話號碼由4位數字變5位、7位變8位,背後是時代和社會變遷。

張西門說,假如他不從事平面設計,或許不會收藏那麼多金行單據,「我要找資料才儲那麼多東西作參考」。他退休後賣光家裏的設計參考書,改到圖書館借閱,減少浪費,故他將收藏金行單據變成興趣也算是一個意外。

聽/眾/交/流

炮彈樽倒立為「留氣」

張西門家後院有個迷你倉,裏面放滿他的藏品,有玻璃樽、舊報紙、廣告單張等,他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的藏品故事。

問:記者 答:張西門

問:炮彈樽在士多要怎麼放置?它既不能直立,打橫又看不到是什麼牌子的汽水。

答:香港士多會將這些炮彈樽倒插,用水浸着。這些汽水樽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樽口的水松塞會收縮,令汽水的二氧化碳流失。汽水有氣才好喝。

問:香港有公司出產炮彈樽汽水嗎?

答:屈臣氏大藥房、先施公司和域多利三星嘜……但製造這些炮彈樽的難度很高,多數是英國製。

問:香港製跟英國製有何分別?

答:香港製的玻璃樽一跌就爛,英國那些掉到地上通常只會崩了一角。

文、圖˙ 姚超雯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