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在香港坐開篷巴士觀光,成為遊客的熱門體驗,本地人或許會摸不着頭腦;平日上班上學日坐夜坐,看的都是一樣的景色,換上開篷巴士後會有什麼特別?
懷着這個疑問,記者坐上城巴兩條海岸新線。開篷巴士駛過淺水灣、深水灣、堅尼地城等地點,眼前風景從密集高樓,變成山間蜿蜒彎道,再轉為海天一色的美景,颯爽涼風迎面吹來,愜意得很。沒有車窗阻隔後,海岸美景倍感開揚,連樹梢上綻開的花也看得更清晰,更別說頭一次感受被高樓包圍的壓迫感、穿橋過隧道的快感;明明是一樣的香港,卻像初次看見。
下周一起往返中環赤柱
近年城巴積極發展開篷巴士觀光路線,包括將於3月31日(下周一)推出的新線H3及H4,往來中環與赤柱。南行的H3路線從中環摩天輪出發,途經海洋公園、深水灣、淺水灣後直達赤柱;H4從赤柱出中環,沿同一路線駛至海洋公園後,轉至香港仔海濱公園、薄扶林、香港大學、堅尼地城新海旁等;途經多個港島南區與西區景點,每程車費$49.7,另設不同套票,乘客可隨時上落車觀光。
兩條路線主打海岸之旅,單是海景,一程車已可見盡不同面貌。沿着深水灣、淺水灣而行,波平如鏡的海面閃閃發亮,一座又一座的山丘從近至遠映入眼簾,還可俯瞰淺水灣、深水灣沙灘全景;回到市區,高高低低的樓宇、地標圍繞維港海岸線而建,熟悉的都市海港展現眼前。在黃昏時分坐上開篷巴士,來趟「落日飛車」之旅,吹着風看那夕陽染紅海面,又是另一幀海岸美景。
香港道路縱橫交錯,乘坐巴士穿過大型路牌、越過高架橋、鑽入隧道,看似尋常不過,但當掀開車頂,呼嘯而過,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H3入赤柱,取道香港仔隧道,城巴營運經理(觀光巴士及旅遊)鄧兆傑指,過隧道的體驗非常有趣,「香港仔隧道比其他隧道窄,身處隧道內會感受到壓迫感,尤其坐開篷巴士,體會到原來隧道頂、其他車輛與我們可以這麼接近」。另外平日坐慣冷氣巴士,沒有車頂後,頭一次感受到隧道內的熱風,駛出隧道一刻,涼風吹來,有豁然開朗之感。
重頭戲:山道天橋 坐愈後愈刺激
H4出中環,最大特色必定是經過山道天橋。這段有「山道過山車」之稱的路段,集特斜、下坡、多彎於一身,離地最多有近7層樓高。有「香港橋王」之稱的土木工程署前署長劉正光曾形容山道天橋為「像一條飛舞在半空的巨龍,極具氣勢」;親身體驗後,果真如此。巴士在天橋上飛馳而過,俯衝下坡,連續拐過數個彎位,兩邊視線從夾在高樓窄縫間,慢慢變成開揚海景,平時坐一般巴士行經此橋已很刺激,換上開篷巴士,感受強風吹拂,更像在坐過山車!鄧兆傑說:「山道天橋只有一條行車線,所以(車道)較窄,而且離地較高,一路往堅尼地城都會看到海,整個體驗真的像海洋公園過山車!」喜歡刺激體驗的,車長還特別提醒,坐得愈後愈刺激。
負責行駛H3、H4的巴士「熊貓環海號」,車身內外盡見可愛熊貓。城巴助理企業傳訊經理于雋表示,南區道路多彎道,開篷巴士車身較一般市區巴士短,大約11米長,以便在蜿蜒山路靈活轉向。另外,巴士上層半開篷,前半段設透明車頂,在不影響觀景體驗下,為乘客遮陽擋雨。座位特別選用容易清潔的膠椅,圍繞車身周邊亦設有雙層扶手,供乘客緊握。他們溫馨提醒:「很多乘客玩得很興奮,會站起來拍照,但巴士上層不准站立,亦應避免將身體伸出車外」,在遊車河、打卡時要注意安全。即使下雨天,亦不應該在上層打開雨傘,因行駛時風速較大,易生意外,「我們有準備雨衣在車上,有需要司機會派發予乘客使用」。●
●知多啲
開篷巴士「一姐」
城巴早在1979年開始營運非專營巴士服務。城巴營運經理(觀光巴士及旅遊)鄧兆傑指,當時的開篷巴士主要用作出租,除了讓旅行社租用往來各大景點,為海洋公園提供接駁服務,「還有團體會用來拍電影、MV,因為開篷巴士上層沒有(玻璃)遮擋,方便拍攝」。
在城巴歷年的開篷巴士中,不能不提到一架從名字到外形都型格十足的成員——古典開篷巴士Auntie Nora(下圖)。1964年在英國出廠,1980年代加入城巴後,從雙層巴士搖身一變成開篷巴士,當年是城巴車隊中車齡最大的一架,獲編配為車隊的1號車,並配上古典車牌HK1931,是城巴名副其實的「一姐」。屬於前置引擎巴士的Auntie Nora,車身內外都相當古典,「它有一些很懷舊的元素,如車尾的(開放式)旋轉樓梯和上層木櫈」。
Auntie Nora最終服務至2015年後退役,現屬私人收藏。●
文:張淑媚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