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十多年前大台有一齣電視劇《流金歲月》,故事圍繞一家從事黃金業的家族公司,那個年代的重頭劇都是氣勢磅礡的史詩式巨獻,非得一口氣拍下幾十以至上百集,否則難以描畫大家族跨過一個世紀的幾代風雨。
香港一些老字號的金行也經歷過其流金歲月,包括一九三八年從廣州起步,家喻戶曉的商號「周生生」。
一新美術館將於下周起一連兩月,舉辦《港金傳奇︰粵港澳湛周生生》專題展覽,跳進老字號的視角,在舊式櫃台鐵欄後回看香港黃金業八十載的流徙變遷。
廣州發迹 店名寓意生生不息
展覽名為「粵港澳湛周生生」,因此「周生生」不同彼「周生生」。故事回到一九三四年的廣州,商人周芳溥出資為長房三名兒子周禹初、周冠岳、 周少明在廣州十七甫創辦「生生金鋪」,取其「生生不息」的意思,到一九三八年,三名兒子於廣州開設分店,在「生生」之加上一個「周」字,成為歷史上第一家「周生生金舖」。
此後周氏先後在澳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即新馬路) 一二二號、香港皇后大道中一七六號、廣州灣赤坎區中興街四十二號等三地以「周生生金行」的名字開店,而本來位於廣州的本店,隨着中日戰爭爆發,廣州淪陷,而在一九四○年結業。
一九四三年,周芳溥分配金
舖業務,將香港和廣州灣兩店歸長房,澳門店則分給二房,並立下遺囑,訂明「凡我子孫皆能用周生生字號,惟不准與別人合股, 亦不准將字號頂兌別人」,因此「周生生」中的「周」,除了是家族姓氏,亦有「周而復始」的意思,寄寓金飾業務能在周氏家族世代相傳下去。
二房的澳門店,後來輾轉發展成另一間為人熟悉的「周生生珠寶金行有限公司」;至於長房,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亦先後回到廣州及澳門再設分店,由於長房先後曾於廣州(粵)、香港(港)、澳門(澳)及廣州灣 (即「湛」,因廣州灣於一九四六年改名「湛江市」)等地開設分店,因此店號亦改為後來廣為人知的「粵港澳湛周生生金行」。
買金夠「襟」可保值?
負責策展的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說,早期的金行,假如一件金飾無法賣出,很快便會被回收重新鑄造成其他款式:「因此很難找到一九三○年代的展品,但一些幾十年前留下的貨尾,如五六十年代的金粒,則有保存下來,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金飾的需求。」
這些一両半錢重的金粒,是當時水上人的「存款證」。傳統水上人家捕魚為生,居無定所,飄泊的海上生活導致他們喜歡將錢財隨身攜帶,因此每次出海回來,將魚獲變賣後,第一時間便是到岸上金行打造保值的金粒,金粒中心留空,方便他們用繩
串起來繫於腰間。除了銅鑼灣、香港仔、筲箕灣等地,當時油麻地仍然有避風塘,因此水上人家亦帶旺了上海街,滿街金行每天客似雲來。
「金」的廣東話諧音為「襟」,取其意頭,又因為港人曾經經歷過銀行倒閉,視買金為保值良方,因此相對外國人偏好「K金」,香港人更追捧含金量高的「足金」飾品。「足金」飾品硬度低,不適宜打造複雜的款式,因此早期的金飾款式簡單,常見的除了金粒外,還有俗稱「算盤指」的素身「光卜戒指」(圖),以及傳統的嫁娶金器如龍鳳鐲及新娘配戴的金豬頸鏈。
「千足金」 真唔真?
何為「足金」? 一九八四年,香港政府頒布《商品說明(標註)黃金及黃金合金法令》,規定在1000等份合金中,黃金所佔等份不少於990份,才能稱為「足金」,也就是所謂「99金」,後來為了提高商譽,粵港澳湛周生生推出了比法例要求更高純度,「每1000等份合金中黃金所佔等份不少於999.9份」的「999.9足金」飾品。
直到二○○九年政府再次修例,更新「足金」定義為「每1000等份合金中黃金所佔等份不少於999份」,雖然「999.9足金」金仍然比法例要求更高,但由於本地法例中沒有「千足金」的定義(內地近年亦已刪去「千足」的標示),因此仍然不可自稱為「千足金」,極其量只可稱為「足金」 或「9999金」。
十年黃金變爛銅?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香港真正的「黃金歲月」,其時黃金買賣市場牛氣冲天,一九八○年每盎斯黃金價格甚至升到八百五十美元的高位,惟當時本地金融界有一「黃金大淡友」,以「沽金」作為投資大原則,甚至提出金句「十年黃金作爛銅」戲謔追捧黃金的人,結果果然一如所料,黃金進入了長達十多年的熊市,而「十年黃金作爛銅」亦成為了名句。
多年間金價在國際市場一直浮浮沉沉,直至回歸後,內地政府推出「自由行」計劃,大量旅客湧港消費,慢慢取代本地人成為珠寶金飾業的主要客源,彌敦道變成金舖街,金價亦一度攀升至二○一一年每盎斯一千九百美元的高位,到了二○一三年,市場憂慮環球經濟轉弱,黃金被恐慌性拋售,金價從高位插水式下跌,卻反而觸發內地人趁低位吸納的意欲,出現了由二○一三年四月到十月期間的「大媽搶金潮」。
舊時金舖主僱一家親
據說清代以前,只有具社會地位的名流紳士才有資格開設金行。到了二十世上葉,內地經歷連年戰亂,不少人將身家性命財產打造成金器,戴在身上逃難到香港,部分人選擇開設金舖,因此本港初期的金行,有別於今天的連鎖集團模樣,是由家庭式的小本經營開始。
一九六七年,周芳溥正室第三子周少明,也就是後來「粵港澳湛周生生」的全資擁有人,繼承了位於深水埗大埔道六十七號的店舖。當時周少明為了方便照顧家人,同時租用了六十七號的四樓和五樓,四樓是周家的居所,五樓則是打金師傅的工場和起居室,以這種「前舖後居」的格局為日後的生意奠下根基。
當年也沒有所謂「珠寶設計師」,新入行的員工普遍學歷不高,公司亦行「師徒制」,前輩、上司就是他們的師父,邊學邊做,靠經驗累積知識,有些「後生」甚至會在地舖留宿,幫忙看守舖頭。據周少明的兒子、今天「粵港澳湛周生生」董事總經理周傑成憶述,以往每逢初一十五,「伙頭」會煲一大窩肉丸粉腸粥;每月初二、十六,則會「做禡」供奉土地神,由周家預備一整桌大魚大肉,與員工一同吃飯,彼此感情關係深厚。
「港金傳奇:粵港澳湛周生生」展覽
日期:6月15日至8月11日
地點: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一新美術館」
文//梁仲禮
圖//一新美術館提供
編輯//王翠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