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以同理心看待認知障礙,4本好書教你與患者生活交流的秘技

新閱會 Read For More

發布於 03月26日03:18 • 《點讀》專欄作家: 游欣妮

許多時被問及:「你為甚麼寫作?」我寫作的其中一個重大原因是害怕自己會忘記生活裡曾經經歷過的、珍貴的,我捨不得忘記的美好人事。

我曾經對認知障礙有無限想像,那是在它還未被命名為認知障礙的很久以前。以往不少人稱之為老人癡呆,單聽其名,定以為這是長者身上特有的症狀,而我們距離銀髮的日子那麼遙遠。只是,當腦退化症年輕化的研究傳出之後,我便發現自己竟是那麼無知。

老人癡呆、腦退化、阿茲海默、認知障礙……不同的名字,指向的其實都是相同的症狀嗎?患者的記憶將會逐點逐點消失,而你根本沒有權利選擇擦去哪一部分的記憶。潛藏在腦海裡的橡皮擦自行運作,若他執意要抹去你最珍而重之的記憶片段,作為記憶擁有者的你也毫無話語權。由是,想到日常生活裡有那麼多我捨不得忘記的人情物事,那麼多能夠啟發我思考生命點滴的故事,這一切一切讓人珍重的情意,我能否用文字細細記下?

《去看小洋蔥媽媽》(作者:岡野雄一|出版社:漫遊者) 封底有這麼一段話:

「雄一啊!剛剛你爸來看我了。」

「老媽你在胡說甚麼呀!爸早就死了。」

「我變癡呆之後你爸就常來看我。我說呀,變癡呆也不都是壞事嘛。」

這一句深深觸動了我。對癡呆症一直只有負面感覺,到底要到何種境界才能做到如此豁達?《去看小洋蔥媽媽》和《小洋蔥媽媽的寶物箱》(作者:岡野雄一|出版社:漫遊者) 都是以漫畫形式道出發生在作者那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媽媽身上的故事,前者夾雜數篇散文。縱然書內漫畫並沒有鮮明亮麗的色彩,但柔和的線條勾勒出的卡通人像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不知不覺牽引了讀者的聯想。偶爾或會覺得啼笑皆非,但笑著笑著就發現眼眶暖熱,笑中有淚。文字不多,卻足以觸碰人內心深處,觸及對年老的想像,對失去記憶的驚懼……

閱讀圖像推想老人的內心世界之後,《老爸老媽到底在想甚麼》(作者:佐藤真一 / 監修|出版社:大是文化) 一書正是無與倫比地匹配的延伸讀物。此書同樣有漫畫,同時附有短文和窩心建議。我曾把此書推薦給不少學生讀,起初他們都甚抗拒,然而,一篇一篇和他們讀下去,無不感覺總有一兩句像是道出自己的心聲。有時我們或會覺得父母的想法與自己截然不同,實在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嚴重的甚至會因而漸生矛盾和嫌隙。

聽說過和高齡心理學有關的書與很多人都太遙遠,而我卻愛反問自己,即使尚未變老,但我們的父母不是正慢慢步入老年嗎?我們的家族裡是否都有長者?其中有些篇章,例如《兒女想要同住,父母及堅持獨居》、《每次都準備多到吃不完的飯菜,講不聽》、《父母總是不肯跟我們商量要緊事》、《騙、拐、勸誘,讓爸媽接受護理得出招》。

在以情感出發的讀物以外,《認知障礙症100問》(作者:衞生署|出版社:天地) 一書則是非常實用的材料。即便不是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花點時間閱讀詳列書內的提問和解說,能夠釐清許多對認知障礙的疑惑和誤解,也能從現實和科學的角度舒緩恐懼感。這本書就從最基礎的何謂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分別有哪些類別等開始說起,又從實用角度給讀者指引,說明如何判斷認知障礙症的症狀、如何診斷治療等。此外,書內還有預防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以及教授如何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包括處理情緒或行為問題、哪些活動較適合他們?更進一步是其中一章關於照顧者可以如何舒緩自身壓力,畢竟要照顧病患誠非易事,照顧者的精神健康亦應重視。而個案討論的部分列舉了十數個不同範疇的個案,讀來有將理論化作實踐經驗之感。

我很幸運,和爸媽感情緊密,他們雖然都有隨年月而來的痛症,尚幸仍算壯健,但杞人憂天的我老是禁不住為他們的健康費神操心,而這類話題,他們自然是絕口不提的。於是,就算我常與兩老商量、分享,但有些時候還是不得不使出鐵腕政策,譬如要他們去身體檢查,我總是先斬後奏——「已經畀曬錢㗎喇!唔去好蝕㗎!」說到底,我們做的一切,出發點都是源於一個字——愛。

與人相處,在覺得無法明瞭對方的想法時,可否多走一步,代入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背景嘗試推敲和設想?與其執著於能否釐清或完全理解,或許可改用體諒和接納的角度切入,或者更能觸碰彼此柔軟的內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