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用藥10多年血糖還是穩不住?2方法成功控糖又減重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28日05:37 • 發布於 03月28日05:37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文 / 梅緣緣 圖 / Pexels
用藥10多年血糖還是穩不住?2方法成功控糖又減重
用藥10多年血糖還是穩不住?2方法成功控糖又減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面對糖尿病可能造成的心血管及神經共病,近幾年愈來愈多患者從傳統血糖機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控制血糖。連續血糖監測好在哪?適合哪類糖尿病患者?

隨著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國健署統計,全台罹患糖尿病患者人數約220萬,儼然成為「新國病」。今年57歲的張先生患有第2型糖尿病,以藥物控制10多年合併營養師飲食衛教,仍無法有效穩定血糖,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CGM)」。

3個月後回診,血糖已有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從原本8.8%嚴重超標,降至7.5%,連體重也減了5公斤。

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血糖控制不好,就有可能衍生其他共病。糖尿病患者除了容易伴有心血管疾病,在所有視網膜病變及洗腎的患者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本身就是糖友。

臨床上談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數值是重要指標,代表患者最近3個月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平均值,正常為4.0~5.6%,達6.5%以上即確診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在7%以下則可有效預防血管、腎臟、神經病變等慢性併發症。

只是,糖化血色素呈現的是「平均值」,無法準確看出每位患者在3個月間的血糖波動,可能出現血糖波動大,但平均下來仍在標準內。因此,平時監測血糖變化是幫助糖友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不二法門。

「連續血糖監測」化被動為主動

監測血糖,傳統血糖機是最常見的選項。使用時,須以針刺手指採血後滴在試紙,再插入血糖機,因為會有傷口及疼痛感,患者1天測4~7次已是極限,而且單次測量難以完整顯示患者整天的血糖波動,即便測量時數值正常,也無法代表血糖保持穩定狀態,以致部分糖友血糖控制一直沒辦法到位。

近年發展愈趨成熟的連續血糖監測儀設計,突破傳統血糖機只能單次測的限制。

患者將連續血糖儀貼片貼在手臂,貼片上的金屬細絲(filament)每隔約5分鐘,就會檢測1次周圍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搭配App使用即可隨時觀察血糖變化。目前台灣有國外廠及國內廠生產2種連續血糖監測儀,分別可測天數為14天及10天。

患者貼上監測貼片後,打開手機感應,就能清楚看到1天內的血糖波動,方便記錄及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康宏銘表示,相較於傳統血糖機像相機一樣,每次只能拍出單張照片,連續血糖監測儀則像數位相機,可拍照也可錄影。

不僅能完整紀錄較長時間,也讓患者化被動為主動,更常關心自己的血糖波動,控制穩定會更有成就感。

改變認知及行為,才是「控糖」關鍵

目前健保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第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有接受胰島素治療者,提供1年2次連續血糖監測儀給付。第2型糖尿病患者則須自費,一般民眾、體重過重或糖尿病前期患者亦可自費使用。

康宏銘強調,每個人胰島素分泌生理不同,即便吃同樣的食物,血糖反應可能不同,透過連續血糖監測,患者對自己的血糖變化一目了然,不只在對抗糖尿病上有「參與感」,對醫師在用藥調整上也更有幫助。

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重點不在用藥,而是在於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和對疾病的認知。例如,許多糖友日常飲食常踩中的地雷,不外乎「隱藏性醣類」及「對份量的錯誤認知」2大類,其中隱藏性醣類最大來源為經裹粉、勾芡等食物,一旦吃下肚,就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動。

另外,不少糖友對食物份量容易有錯誤認知,導致吃下去份量比建議量多出許多,增加血糖控制難度。

糖尿病雖然難纏,只要用對方法,要和平共處並非難事。透過與醫師討論後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控血糖波動,同時培養「良好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認知」,不僅血糖控制變容易,也能讓體重維持在健康的狀態,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