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底,被喻為亞洲最大型的食品博覽會THAIFEX Anuga Asia 2023在泰國曼谷近郊暖武里府(Nonthaburi)的IMPACT會展中心順利舉辦。這個一年一度的餐飲展覽於二○○五年由泰國商務部策劃,期望借飲食展現國家軟實力;經過接近二十年的努力,參展人潮愈見國際化,今年更吸引逾三千個、分別來自四十五個國家的參展單位,場內熱鬧非凡,進一步奠定其在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地位。
全球疫情,讓各界更重視飲食的健康、食物永續及未來食品。由於今年場內不乏對飲食的前瞻性探討,因此這次《明周》特意飛往曼谷參與其中,窺探未來全球餐飲業數股不可忽視的趨勢。
第十九屆泰國食品博覽會THAIFEX Anuga Asia 2023於今年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日舉辦。展覽由泰國商務部國際貿易促進局(DITP)、泰國商會(TCC)及德國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Koelnmesse)合辦,致力讓泰國成為連接亞洲與世界的跳板。
展覽同場加映各類比賽,包括由官方主辦的「tasteInnovation Show」,徵集全球不同的創新食品。入圍作品都作公開展出。
食用蟋蟀昆蟲 將成亞洲飲食新風潮?
「你看,早幾年我已經在東京的餐飲展覽中吃過蠶蟲、斑馬腳蜘蛛,還有這個蠍子波板糖!」在等待泰國副總理主持展覽開幕儀式的時候,鄰座的《日本食糧新聞社》代表江端哲也興奮地向我展示手機的照片,他的語調一直讓我難忘。
日本社會風氣保守,但日本人的味蕾毋寧充滿冒險精神。猶記得去年底時讀到一則日本新聞,講述德島縣一所高中學校的老師,在品嘗過乾蟋蟀後,意外地覺得美味,於是試圖在學校推廣「昆蟲飲食」,讓學生使用蟋蟀粉做成營養午餐的小吃可樂餅──雖然結局是校方收到大量家長投訴電話,計劃試行半年後無以為繼。
響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
儘管亞洲的傳統飲食中早有「食用昆蟲」 的習慣,現代人或多或少對「吃蟲」心存芥蒂。只是,聯合國於二○一五年時宣布「2030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把「消除飢餓」訂為第二項目標,而當局的糧食和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亦提倡食用昆蟲,推崇吃昆蟲的各種好處,就像蛋白營養豐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重要是「可以解決糧食危機」。
也許考慮到這一點,這幾年亞洲還是有不少食品商蠢蠢欲動,試圖卸下人類對昆蟲的心防,不但有江端先生提到的日本食用蟲零售商TAKEO,也有在展覽場內擺攤的泰國初創企業,包括專賣蟋蟀健身蛋白粉的 SixTein,以及將乾蟋蟀粉末做成美味零食的The Bricket Co. Ltd。
入場人士可以試聞或試吃SixTein的原味蟋蟀蛋白粉。
客人都會吃「功效」
從旁觀察,我發現不少入場觀眾對上述兩家以蟋蟀為號召的食品公司均感興趣,尤其是SixTein,有的徘徊細看,有的忍不住淺嘗一小匙。這公司的宣傳策略握要精簡,只賣蛋白粉;推銷員向客人解說時,總會先著墨於「吃蟋蟀」對人體的功能性價值──提供豐富蛋白質。貼牆的大海報亦吸引路人的眼球──一只壯男臂彎捧着蟋蟀蛋白粉,顯然衝着注重健康的年輕人而來。
貼在攤檔的海報,以健身壯男作招徠,可見定位相當清晰。
蟋蟀蛋白粉標籤資料也詳盡。
「客人不會吃『科技』,卻會吃『功效』。」 在場的SixTein執行總經理Teeranut Roongsuwan說得很有自信。他指出,相較於植物蛋白,蟋蟀屬於動物蛋白,較容易被人體吸收;關於生產的資訊透明度也高,「製作用的蟋蟀都是在泰國養殖的,現時餵飼泰國最大農工業食品企業CP Foods所產的大豆雜糧,未來將逐步轉用有機糧食,增強客人對新產品的信心。」他也補充,即使站在經營者角度思考,養昆蟲的成本亦遠比養牛低;在供求帶動下,他相信「吃昆蟲」是其中一股勢不可擋的未來飲食潮流。
一包二十五克的蟋蟀蛋白粉,建議用二百五十毫升的熱水沖泡。 以黑芝麻味為例,根據包裝上的標籤,一包可提供九克蛋白質。
以快閃方式試水溫
至於在另一個展覽廳的The Bricket Co. Ltd,供試食的產品較少─只有加入了蟋蟀粉的法式杏仁脆片。原來公司把業務核心側重於生產美味的蟋蟀粉,「不同的粗幼度、油脂含量,都有不同的味道;我們的角色就是向廚師、烘焙師、產品開發人員等,推薦合適的蟋蟀粉用之入饌。」現時這公司用上三款原隻蟋蟀磨成粉末,包括家蟋蟀、兩斑蟋蟀,以及牙買加田野蟋蟀,並曾經與曼谷快餐店Bounce Burger合作,推出一系列加入蟋蟀粉的漢堡包、奶昔、曲奇等,坊間反應俱不俗。
The Brisket Co. Ltd將乾蟋蟀研磨成不同粗幼度、脂肪含量的粉末,方便用之入饌。
由The Brisket Co. Ltd研發的蟋蟀 法式杏仁脆片,牛油、杏仁香氣 頗濃,不說不知內含蟋蟀。
香港人敢吃嗎?
回望香港,社會看待昆蟲總是戴上頗負面的眼鏡,就算偶有本地傳媒報導日本的蟋蟀零食,就像無印良品早年推出的蟋蟀仙貝、蟋蟀橙味朱古力棒,多數人抱以「獵奇」心態看待。香港人對新事物偏保守,很多餐廳亦深怕「走得太前」,引來坊間議論甚至抨擊。
但我相信願意一嘗蟋蟀粉滋味的「小眾」依然存在,就像我把SixTein蟋蟀蛋白粉試辦帶回編輯部,還是有同事躍躍欲試,立刻開水沖泡試飲。蛋白粉分抹茶、黑芝麻及原味,前兩者味道固然「正常」,而原味亦沒想像中奇怪,個人認為有點像曲奇,不致讓人抗拒。
吃昆蟲的風險
關於「進食昆蟲」,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早有明確指引,指出並沒有風險,惟對甲殼類動物(例如蝦蟹)敏感的人需要注意,而業界需符合法例規定,包括在預先包裝的食物加上標籤。
從展覽中的案例看,業界可以從包裝及形象下手,例如把昆蟲標誌設計卡通化,以及借網紅推廣蟋蟀粉食品,快速拉近與客人的關係,幫助他們跨越心理關口,然後進一步強調吃昆蟲的效用。業界可用快閃模式,或藉由精緻餐飲(Fine dining)餐桌的一兩道菜,引起社會關注,繼後慢慢把這風潮引進香港的可持續飲食風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