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換階段,然而如果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就可能導致心理安定性降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2.6億人以上患有憂鬱症,盛行率約3〜4%,65歲以上的高齡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達10%,相當於每10個老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高居各年齡層之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文瑩表示,老年憂鬱已然成為高死亡率的風險,因此了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預防方式以及就醫管道,相當重要,幫助自己也守護長輩。
為什麼退休後容易憂鬱症?
陳文瑩說,老年憂鬱症,往往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包括多重身體疾病(如各種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遺傳及特殊壓力事件,如經濟因素、早期創傷;另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喪失、社會價值低落、伴侶或朋友過世都有影響。
陳先生退休後,過著相當規律的健康生活。但最近常一起爬山運動的好朋友突然過逝,讓他感到傷心。平常喜歡運動的他,在沒有朋友的陪伴下,變得提不起進勁,不太愛出門;連睡眠也出現問題,睡不好也睡不久,他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到醫院做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但陳先生仍覺得全身疲憊、渾身不對勁。這樣的狀況,並不是一時哀悼老友,或是短暫的心情低落,已經有「憂鬱症」了。陳文瑩強調,憂鬱症與日常心情低落的差別,就像是颱風天與一般下雨天不同一樣,許多老年人可能會經歷心情低落或情緒波動,但並不是憂鬱症。
長者患憂鬱症失智風險高
陳文瑩分析指出,老年憂鬱除了情緒低落,還會有許多身體方面的症狀,例如疲憊、胃口改變、睡不好等。也會讓認知能力變差,老是想到壞的事,記性變差,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嚴重到影響家庭和社交互動。
過去研究發現,老年憂鬱症患者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多出2倍,陳文瑩表示,由於憂鬱症也會有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般人往往會把憂鬱症狀與失智搞混。老年憂鬱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最後也會演變成失智症;而憂鬱的情緒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現。
2大徵兆懷疑可能是「憂鬱症」
憂鬱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現,通常較不典型,一般常見以下兩類表徵:
1.常以身體症狀或疼痛來表現,主要是長輩不習慣表達自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也較傾向壓抑而非表達,所以經常會以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或難治型疼痛,來傳達其內在心情的不適。
2.憂鬱發作時會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不佳、呈現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記憶力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伴隨其他憂鬱症狀,且失能下降速度較快(相較於阿茲海默症)。
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等來觀察。如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充滿負面想法、對生活喪失興趣時,就要高度注意長者是否有憂鬱傾向,應即時就醫評估,及早診斷治療。
長者可透過「3動」遠離憂鬱
老年憂鬱的病因,可能來自於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因素,他表示年長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動」來做為預防保健的準則,透過身動、腦動、互動的三原則,作為老年憂鬱的預防行動。
身動
慢性心血管或中風等疾病,都屬於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可增進自我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腦動
轉動大腦活絡腦部,轉換情緒,降低失智發生。
互動
透過良好的互動與陪伴,以因應高齡者面對的角色轉換與生活模式改變,因應高齡產生的孤獨感與失落感。三管齊下,對預防憂鬱症有其正面效益。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