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數香港保存得最好的林區,位於大帽山郊野公園東邊的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必定是其中之一。它由4條不同長度的林徑和1條自然教育徑所組成,難度各異,適合不同級別的山友遊覽,沿路亦長滿「過江龍」榼藤等本地原生植物,吸引不少林鳥棲息,加上物種多樣性,路況亦尚算平坦,林蔭處處。待疫情過後,不妨前來郊遊,欣賞香港的林地生態。
全港最大次生森林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擁有達460公頃的林木,為全港最大的次生森林,種植超過百多種樹木。自1926年起,政府便在該區開始植林,屬香港最早期的自然保護區;由於當年的護理區主要種植馬尾松,因而又名松仔園。從此處出發,可選擇最短最簡單的自然教育徑路線,全長只有1公里,沿路可欣賞很多有趣的本地原生植物,包括樟樹、杉樹、楓香和榕樹,還有其他外來的品種如松樹、白千層、紅膠木等。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的道路雖尚算平坦,但沿途有少量石級,遊人須多加注意,小心滑倒。
何謂次生森林?
是天然樹林的一種,泛指原始穩定的森林遭到山火、蟲災、或者人為破壞或砍伐後,在若干年後自然復原成新的森林植被和生態系統。至於香港的原始森林,在經過二次大戰洗禮後,都幾乎被伐盡、摧毀。
大埔滘的生態環境較潮濕,適合各種菇茵生長。
「過江龍」榼藤 霸氣橫生
護理區還設有4條郊遊徑,共分成紅、藍、啡、黃4色,雖然長度不同,但路況同樣平坦易行。其中最短的紅路約長3公里,只需約45分鐘便可走完;最長的黃路,則全長10公里,需約2.5小時。而想欣賞區內獨特的原生植物,最簡單的可以選擇從自然教育徑中轉入紅/藍路;如不怕挑戰長時間的步程,則可以從黃啡路轉入藍路後走一小段路,便可抵達涼亭草坪,那裡可找到大埔滘的焦點所在——人稱「過江龍」的榼藤。它是一種常綠藤本植物,藤枝會依附在樹木上,並在半空向四周延伸,呈扭旋狀,猶如「過江龍」一般。再往樹木中探索,更可找到長十多米、外形氣勢不凡的「重量級藤王」。不少人都會特地前往此地一賭「藤王」的風采,也因此經常有遊人做出拉扯榼藤、於藤枝上攀爬拍照「打卡」等缺德行為,令榼藤的表面受損,有見及此,漁農自然護理處也在該地豎立警告牌,期望遊人自律,「眼看手勿動」,免得傷害脆弱的榼藤。
從自然教育徑轉入紅/藍路走一小段路,便可到達重量級「藤王」的所在地。
本地林鳥天堂
護理區內的樹木茂盛,吸引了許多本地和過境林鳥於此地棲息及覓食,根據觀鳥記錄,區內曾發現逾160種鳥類,堪稱是「林鳥天堂」。各種色彩斑斕的林鳥包括較常見的栗背短腳鵯、銀耳相思、紅耳鵯、叉尾太陽鳥等,都不難在該區遇上。如在冬天到訪,更有機會觀賞到鶺鴒與灰背鶇等冬季季候鳥,其中灰背鶇習慣於林間地面覓食,因此也較易捕捉到牠們的蹤影。
叉尾太陽鳥是在香港逗留和繁殖的「留鳥」,鳴聲高音響亮,胸前的羽毛呈鮮紅色。
紅耳鵯頭頂的黑色冠羽是其獨特標記,因此又名為「高髻冠」。
香港特有 本土瘰螈
除了雀鳥,自然教育徑內的枯葉、枯木和溪流,也適宜爬蟲類生物和兩棲動物棲息。當中最聞名為香港特有的「香港瘰螈」,它的舊名為「香港蠑螈」,是蠑螈科兩棲動物,主要分布在香港大嶼山和新界的各大小山澗,亦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物種,屬「受保護動物」之一。另外,如果幸運的話,你還可以看到本港唯一的原生變色樹蜥,其頸背表面擁有近似「雞冠」的脊鱗,外形獨特。
香港瘰螈的腹部的斑點呈橙色,在遇上危險時皮膚會分泌出毒素,但不會對人體有害。
變色樹蜥可達40厘米長,鱗片粗糙,愛伏於植物或石頭上曬太陽。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除了原生植物及林鳥,在春夏交接的時間,還可看到螢火蟲的蹤影,不同的季節均展現不同的生態面貌,絕對值得到此一遊。待疫情過後,不妨前往該區,觀賞另類的林地生態。不過,在郊遊的同時,亦謹記要遵守山野禮儀,不要為大自然帶來負擔。
到達自然教育徑的終點後,可選擇從原路折返或轉入紅/藍路,繼續遊覽。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資料(單程)
全長:約1公里
需時:約1小時
難度:**(普通)
路線:「松仔園」巴士站>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入口>大埔滘自然教育徑
交通:於港鐵大埔墟站,搭乘28K專線小巴至「松仔園」站,步行約3分鐘。
TEXT:ONYX
圖片授權:漁農自然護理處、twitter@VladimirDinets、Instagram@winghang828、Eugene Lim Photography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