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上一次「發吽哣」是幾時?是在清晨返工巴士上、人潮洶湧的港鐵裏、空氣沉悶的辦公室內,還是在夜闌人靜失眠時?在飛速運轉的城市中,漫無目的地發呆已然成為一種奢侈;但在韓國行為藝術家Woopsyang眼中,「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產出」的發呆,「有時會成為最強有力的行動」。
10月5日下午,國際發呆比賽(International Space-out Competition)10周年之際,創辦者Woopsyang再度來到香港。這次也是2018年後香港首次辦賽。70名不同年齡、不同身分的參賽者靜坐在PMQ元創方地面廣場,在90分鐘的發呆中,享受「聚在一起無所事事的感覺」。
反對發呆污名化 「人類價值不止生產力」
什麼是發呆?發呆比賽創始人、行為藝術家Woopsyang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發呆就像電腦的screensaver(熒幕保護程式)——「我小時候經常發呆,被父母老師訓斥,其實是陷入了沉思。表面看起來是發呆,但就像電腦上開着screensaver功能一樣,我是陷入了另一個世界。有趣的是,人在burnt out(過度疲憊)時發呆,電腦卻是為防止顯示器burn-in(燒屏)而使用screensaver」。如此看來,發呆似乎既是修復、又是保護。
「沒有人認為足球比賽是浪費時間。有了目的、有了競爭,人們就覺得有價值。」Woopsyang說,創辦發呆比賽,是為反對社會對發呆的污名化,緩解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人們對無所事事的焦慮——「普遍大眾認為無所事事的、非生產力的時間,是無用的時間」。然而在她眼中,無目的亦可成為一種目的,「一個人停下來或許會感到不安,(發呆比賽)讓大家得以聚在一起無所事事」。她希望通過發呆比賽,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用一個人所具有的生產力代表着他的價值」的觀點,提醒大家「人類不能只用生產力來證明自己」。
千人報名70入選 心率+參加理由決勝
比賽開始前,有意參加「發呆比賽」者可於網上報名,寫下姓名、年齡、職業與參加理由。為參加比賽,記者不得不絞盡腦汁,為發呆尋找理由,為「無目的」寫下「目的」——生活太累,想在發呆比賽中休息一下,逃避世界。
然而,當發呆成為比賽,競爭在所難免,「無目的」的人在比賽未開始時已經出局。「國際發呆比賽2024香港站」共有1265人報名,最終有包括電影導演、KOL、藝術家、心理學家在內的70人入選,競爭率達到了18比1。記者遺憾未能入選,未獲得「發呆資格」,只能在比賽當日站在場外,旁觀發呆。
入場、坐定、一聲哨響。伴隨比賽開始,場外的記者努力與場內的選手一起開始發呆。「淘汰行為:檢查手機、打瞌睡或睡覺、閒聊、笑、檢查時間、唱歌或跳舞……」尋常比賽,參賽者會被告知「可以做什麼」,發呆比賽卻用重重規定告訴參賽者「要努力地什麼都不做」。比賽開始前,參賽者需寫下自己的參加理由,並由工作人員張貼在賽場外供觀眾閱讀和投票;在90分鐘的比賽時間裏,Woopsyang和工作人員每15分鐘會為參賽者測量心率,心率變化幅度愈低,得分愈高。比賽冠軍綜合「心率」及「現場觀眾投票」決出,「誰最無所事事誰就拿冠軍」。
前10分鐘,躁動的心逐漸平靜,空氣的流動、呼吸的聲音,逐漸變清晰;20分鐘左右,腿部肌肉開始傳來痠痛,皮膚上像是有蟲子爬過,輕微發癢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扭動身軀;30分鐘後,大腦得以放空,目光聚焦在某處,又彷彿透過某處望見更遠的遠方……看似輕鬆,但對於習慣檢查手機的都市人而言,靜坐90分鐘實非易事。「有的選手會數眼前建築物的窗戶數量,有的選手說看到了其他選手複雜的襪子紋路,有的想到了煩惱的事情,有的想像到了旅行目的地……」Woopsyang說,發呆比賽並無固定的取勝秘訣,「體育形式的『比賽』,其實是對競爭社會的諷刺——什麼都不做的競爭,真是可笑的事情」。
大圈靜細圈動 參賽者觀眾「共同表演」
比起比賽,Woopsyang更願意將這一活動稱為「由參賽者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表演作品」。表演強調藝術家與觀眾的交流,在發呆比賽中,手握投票權的觀眾,雖未親身參加比賽,但也扮演了裁判角色。至於70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參賽者,「這些人聚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小城市。在90分鐘的比賽時間中,這個小城市將停止運作」。
「想像一下,參賽者組成的小城市是個大圓圈,大圓圈周圍的觀眾是在動的小圓圈。靜止的大圓圈與周圍忙碌和活動的小圓圈形成視覺對比。」Woopsyang笑稱,觀看比賽最好的位置是從高處俯視。記者嘗試想像站在太平山頂,俯瞰位於中環的PMQ,卻發現日夜不停的香港像是一個更大的圓圈——圓圈之中,24%青年、約一成成年港人抑鬱徵狀嚴重,來自學業、工作、家庭、社會的壓力,讓香港人失眠、抑鬱、焦慮……但在這90分鐘裏,在發呆比賽這座小城市中,有70個人得以放下抑鬱與焦慮,任由思緒漫無邊際,想必是件幸福的事吧。
冠軍籲港人找時間靜下來 「自我重整」
「我希望發呆比賽能成為一個提醒:香港的家長、行家、老師、學校,好多香港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休息一下,找時間靜下來,這對精神健康十分重要。」今屆發呆比賽冠軍、教育心理學家Dennis說。他在比賽中「什麼也不想,就望着天花與風扇,90分鐘好快過去」。在參加理由中,Dennis寫下「Emptiness is Meaningful / Nothingness is Everything / Cheers! Hong Kongers(空虛是有意義的/虛無就是一切/乾杯!香港人)」,引起場外觀眾諸多共鳴。他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發呆讓人的心神得以靜下來,是一個自我refresh(重新整理)的時間」。
成為「香港發呆王」的Dennis,獲得混合羅丹(Auguste Rodin)《沉思者》(Le Penseur)雕塑及韓國國寶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금동미륵보살반가사유상)製成的獎盃。Woopsyang分享,在韓國工業時代之前,發呆是身分地位高的人才擁有的特權,「雖然現在社會用忙碌來稱讚和羨慕他人;但在很久以前,什麼都不用做、有很多發呆時間的人,才是被羨慕的對象」。因此,獎盃上發呆的人戴着在韓國象徵身分地位的傳統紗帽「갓」。至於羅丹的《沉思者》,Woopsyang笑說:「這是一種幽默——沉思者看起來像是在思考,但他也有可能只是在發呆。」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焦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