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E-240」—E是PAL制式,240即時長240分鐘;「VHS」—Video Home System,家用錄影系統,facebook專頁「香港民間經典回憶資料庫VCRBase」(下稱VCRBase)成員李鍵邦的手機殼上印的這些字宛如亂碼,他說每盤錄影帶都有這些「亂碼」。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全球所有磁帶媒體,錄影帶於2025年將因自然老化而損壞,甚或無法讀取,呼籲人們盡快數碼化存檔。李鍵邦自2021年提供錄影帶修復及數碼化服務,去年於屯門成立製作中心「VCRBase Media Recovery」,最近因租金昂貴不打算續租,但他不打算放棄修復和數碼化錄影帶,「現在這一刻還能拯救到的就盡量拯救」,他說。
電機工程出身 砌洗帶機處理磁帶「雪花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話像是敲響世界末日的警鐘,記者近日看到有報道說錄影帶數碼化公司接到的委託比往年增加,便問李鍵邦是否確有其事。「不用過分緊張,它的錄像不是說在2025年某一日就突然消失,只是會一直degrade(降解),確實要保育。」錄影帶危機源於錄影磁帶的磁性會在使用20年後減弱,磁帶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環境下可保存約40年,意味1970至1980年代的錄影帶或於本年損耗至無法播放。
香港又熱又潮濕,錄影帶容易發霉或儲存不當,李鍵邦說一直有顧客找他數碼化錄影帶(「過帶」),數字沒因聯合國的警告上升,「這視乎人們的保養意識」。李鍵邦收到的錄影帶不乏有發霉和斷帶情况,他解釋錄影帶發霉通常有3種——「雪花霉」,即整卷錄影帶變成白色,播放畫面會不停閃跳;「膠水霉」,像膠水一樣黏住錄影帶,令錄影帶無法捲動;「真菌霉」,錄影帶被真菌侵蝕,播放影像會變質。
他說「雪花霉」最易處理,只要將錄影帶放進洗帶機便能清理,再用錄影機播出來的畫面沒大問題。李解釋,洗帶機跟錄影機大同小異,能捲帶和收帶,只是洗帶機播不出畫面。洗帶機跟錄影機一樣,也以錄影帶格式區分,而不同格式的磁帶闊度又有別。
李鍵邦自行改裝的那部洗帶機專洗U-matic錄影帶,U-matic是1971年推出的錄影磁帶,磁帶寬度為4分之3吋。李說更早期的錄影帶是開盤式(open reel),開盤式錄影帶能有兩吋那麼闊,「錄影帶的演化就是帶身愈來愈窄」。錄影帶後來又分VHS、Betamax和Betacam等格式。
幸虧李鍵邦讀電機工程出身,具備電子計算機和機械電子學的知識,要學砌洗帶機和錄影機不難。李鍵邦改裝的那台洗帶機原是Sony於1984年出產的U-matic錄影機,當初他買回來時壞了電源板和機械部分,「很多零件未必配到,要拆同一型號的錄影機零件來用」,李便額外拆兩部錄影機零件,組成一部「三合一」洗帶機。「三合一」洗帶機下放着一台像是要輸入密碼才能打開的「夾萬」——那是2006年生產的洗帶機「RTI Pro Line 4100 - TapeChek cleaner」,李鍵邦稱這台洗帶機屬於博物館級別,即博物館或電視台製作才會用,「因為它不便宜,(二手價)也要過萬美元」。這台洗帶機內附擦拭巾,可以清除錄影帶的氧化物和污垢,亦設感測器找出錄影帶破損和有問題的地方,「它可以告訴你那盤錄影帶有多少『傷痕』,那些『傷痕』出現在影片的第幾分鐘」。李鍵邦續說電視台錄節目要省錢,便會重用錄影帶,一盤錄影帶用太多次或有損傷,這部洗帶機便能檢查錄影帶的質素。
為播絕迹影帶 二手平台覓停產錄影機
李鍵邦大部分錄影機和洗帶機都是二手,多數從Carousell和eBay這些二手交易平台購入。他說這些機還存在實屬難得,幸運的話或可從路邊拾獲別人棄置的錄影機,又或是從五金回收舖以低價買入,「有些人會將錄影機當爛鐵賣」。錄影機停產,除了買二手,部分較新型號或留有倉底貨,不過那些都極其難覓,而且「通常都好貴」。
李說錄影機停產是一大問題,因為錄影帶只能用對應其格式的錄影機播放,所以他修復好錄影帶,還要找到與之匹配的錄影機播帶,再用電腦或影像擷取盒(capture box)錄下畫面作數碼化,「花的時間是1比1,盤帶時長3小時,你就要播足3小時來錄,沒有捷徑,故數碼化錄影帶很耗時」。
李鍵邦隨即想起,有名以前從事廣告製作的叔叔,送了兩盒飛利浦於1972年出產的VCR錄影帶給VCRBase,說其女兒有份拍攝錄影帶中的廣告,他想重看錄影帶,「那款錄影帶在香港絕迹多年,我們都很驚訝,沒想到居然還有人保留」。VCR錄影帶既然絕迹多年,能播放它的錄影機自是難尋。李從英國找到一部VCR錄影機,但賣家索價以萬元計,他只好放棄,最後在eBay成功尋獲二手機,但「要找一部正常運作的(二手)機很難,所以我們買回來還要修理它」。
修理停產機的零件不易找,李鍵邦嘗試用其他零件代替,「但用一兩個月就壞」,惟有再找原裝零件,「恰巧eBay有人賣,我們立刻買回來」,VCRBase義務幫那名叔叔數碼化VCR錄影帶,買錄影機和運費全自資,記者問李鍵邦,為何VCRBase不惜成本也要找到那台錄影機和修理零件?「在我們看來,錢花了可以再掙,但這些錄像或舊物,消失了有錢也未必買到」,李聽說過不少人早已丟光家裏的錄影帶,想追憶卻只空餘一句:「無晒」,他感慨回憶千金難買。
剪斷磁帶修復 校色提高影像質素
說到這裏,記者心想:李鍵邦除了過帶,還會修復錄影帶,大概是想回憶免於破碎吧?李鍵邦扭開錄影帶盒的螺絲,小心翼翼地把磁帶拉出,找出磁帶斷裂的部分,一手用鑷子輕輕夾着,另一手把斷裂的部分剪掉,再用耐熱膠紙黏合,「普通膠紙放久了會溶,黏附錄影帶;膠紙要貼在錄影帶的底,貼表面會刮花錄影機磁頭,也不能用太長的膠紙,因為播帶會卡住」。
記者好奇他剪走磁帶斷裂的部分,錄影帶不就缺了一些片段嗎?「對,但也沒辦法,最重要是錄影帶能播放,只好犧牲一點片段」,李鍵邦答道。若數最難處理的修復問題應是真菌侵蝕,李鍵邦說他一般會用99%火酒清潔磁帶真菌霉,「通常都不能100%修復,錄影帶還能播,但畫面質素很差」。他說不處理霉菌就用錄影機播錄影帶,或會弄壞錄影機,甚或扯爛磁帶。
修復好錄影帶後,李鍵邦過帶前會用波形監視器(waveform monitor)和矢量示波器(vectorscope)確認錄影帶影片質素,看是否需要調整光暗和顏色飽和度,波形監視器主要判斷影像信號強弱和光暗度,矢量示波器則判斷影像色彩與飽和度,李可再對照color bars(即看電視有時會見到的彩色直條)校正影像色彩。李鍵邦笑言這屬廣播服務領域,一般錄影帶數碼化公司不會做這工作。那為何他還要做?「我做數碼化存檔不希望只是有聲有畫就算,也想盡量展示錄影帶能讀取的最高質素。」
影帶承載童年回憶 想去ATV帶庫幫手保存
錄影磁帶被2000年代冒起的光碟影音儲存技術取代,1997年生的李鍵邦算是趕上錄影磁帶流行的尾班車。李說少時其母會錄影電視劇集,等他一起觀看,「類型有好多,會看粵語長片,也看TVB劇集」,故他家中存有不少錄影帶。2012年他聯絡上VCRBase的版主文哥,「跟他說我可以貢獻錄影帶」,同年加入VCRBase。他說VCRBase至今蒐集到約6000盤錄影帶,幾乎全是VHS家用錄影帶。
話說在沒有YouTube和Netflix的年代,錄影帶是追看舊劇集和節目的唯一途徑。李鍵邦偏愛1970年代的舊片,但他說1970年代家用錄影系統未算普及,故當時的錄影帶少有,他獨愛的「麗的電視」錄影帶更難尋。剛好ATV(亞視)於2012年歲末開播《歲月留聲》,該頻道全日重播1970年代至2010年代「麗的電視」和亞視製作的劇集和綜藝節目,「我有渠道可以不停看,愈看來愈沉迷」。他便是如此「兒時看TVB,長大愛ATV」。有機會的話,李鍵邦說他想到ATV的錄影帶庫看看,也想幫忙修復錄影帶,「我們自發修復不是為了保存錄影帶的本身,而是想重看錄影帶的內容」。將錄影帶數碼化存檔的意義大抵是回味過去,而非囿於它會消失的將來。
文˙ 姚超雯
{ 圖 } 李紹昌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