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道健康】輕則感染重則腫瘤 認識腸疾病及早治療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發布於 03月27日06:20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近日諾如病毒肆虐,令不少人擔心感染引致腸道疾病。有專科醫生指出,腸道疾病除了受細菌或病毒等感染外,仍有其他原因引致,如腸炎或腸癌等,若忽視有機會拖延治療,引發嚴重問題,故建議如有不適,應盡快求醫檢查,高危人士更應定期檢查篩查。

外科專科醫生林子倩醫生指出,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四類,包括:感染性腸道疾病、炎症性腸病 (IBD) 、功能性腸道疾病與腸道功能異常相關,以及腫瘤性腸道疾病等。嚴重程度因個體差異、病情發展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從輕到重的情況列舉一些常見腸道疾病:

相對輕微的腸道疾病

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因個體差異、病情發展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從輕到重的情況列舉一些常見腸道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 通常是由於胃腸動力障礙、胃酸分泌異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一般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適當的藥物治療,能令症狀得到緩解,對腸道的結構和功能一般沒有嚴重的器質性損害。
  • 發病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約為20-30%,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 病徵:主要症狀包括上腹痛、上腹脹、飽脹、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可持續或反復發作,常與進食有關,可在排便後稍有緩解,但一般無明顯的體重下降、嘔血、黑便等嚴重症狀。
消化不良(@pexels)
消化不良(@pexels)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腸易激綜合症

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主要特徵為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型、便秘型或腹瀉便秘交替型。雖然症狀可能會反復出現,但一般不會引起腸道的器質性病變,通過調整飲食、心理調節和藥物對症治療等可有效控制症狀。

  • 發病率:全球範圍內,腸易激綜合症的發病率約為10%至20%。
  • 病徵:如腹瀉型患者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呈糊狀或稀水狀;便秘型患者則排便困難、大便乾結和量少,還可能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症狀通常在進食後加重,排便或排氣後緩解。

輕度腸炎

如感染性腸炎,是由病毒(如輪狀病毒)、細菌(如大腸桿菌)或寄生蟲等感染引起。症狀相對較輕時,可能僅有輕微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沒有明顯的發熱、脫水等全身症狀。還有非感染性腸炎,如藥物性腸炎等,在病情較輕階段,僅表現為局部腸道黏膜的輕度炎症反應,經過適當治療和休息後可較快恢復。

較為嚴重的腸道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

是一種病因尚未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可導致腸道黏膜反復潰瘍、糜爛,嚴重影響腸道的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能引發貧血、低蛋白血症等併發症,長期不癒有發生癌變的風險。

  • 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目前本港每年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約有2人發病。
  • 病徵:主要症狀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常伴有腹痛、裡急後重。腹痛一般為輕至中度,多為左下腹或下腹的陣痛,亦可涉及全腹。還可能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發熱、貧血、消瘦等全身症狀。
腸道健康(@pexels)
腸道健康(@pexels)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克隆氏症:

可能導致腸道發炎、潰瘍和結構損傷。症狀包括嚴重腹痛、血便、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需要長期治療和管理。

  • 發病率:目前本港每年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約有1至2人發病。
  • 病徵:症狀多樣,常見的有腹痛,呈間歇性發作,常出現痙攣性陣痛伴隨腹鳴,進食後加重,排便或排氣後緩解。腹瀉也是常見症狀,一般無黏液膿血便,還可能出現腹部腫塊、瘺管形成,部分患者會有發熱、營養障礙等全身表現,如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結直腸癌

是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早期或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不同症狀,晚期可能出現遠處轉移,嚴重威脅生命健康,預後與腫瘤分期、治療方式等密切相關。總體來說,晚期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較低。

  • 發病率:根據衛生署於去年3月的數字,截至去年底,已有超過42萬名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在交回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樣本並得出可分析結果的參加者中,有約63,900人(約16.3%)的結果呈陽性。計劃推行至今,已發現超過2,900宗大腸癌案例。
  • 病徵:早期或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排便習慣與糞便形狀改變,如血便、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還可能有腹痛、腹部腫塊等症狀。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乏力、低燒等全身症狀,以及肝轉移、肺轉移等相應的症狀。

瘜肉與腸癌息息相關

另外,腸癌很多時是由瘜肉演變而成,林子倩醫生則稱,腸道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某些類型(如腺瘤性瘜肉)可能發展為癌症,因此需要及時處理,包括透過內窺鏡切除瘜肉,或定期監測,若瘜肉數量較多或具有高風險特徵,醫生可能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測瘜肉切除後的復發情況。同時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如減少高脂肪飲食、增加纖維攝取、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有助於降低瘜肉復發的風險。

林子倩醫生再三提醒,雖然目前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合資格年齡為50至75歲,但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故建議有家族病史或腸道疾病的人士應考慮更早開始篩查,並增加頻率。因此,無論有沒有徵狀,亦應該遵循醫生的建議及根據自身的情況,定時進行大腸檢查。早期發現的患者治癒率和五年存活率可超過85%,所以定期篩檢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有效策略。

林子倩醫生
林子倩醫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