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什麼樣的醫生是好醫生?衛福部、國健署和醫師公會這麼說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12月05日03:53 • 發布於 2022年12月05日03:53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施靜茹 圖/photoAC
什麼樣的醫生是好醫生?衛福部、國健署和醫師公會這麼說
什麼樣的醫生是好醫生?衛福部、國健署和醫師公會這麼說

健康醫療資訊在網路上最是紛雜、真假莫辯,每個民眾都有就醫需求,不知道怎麼找「好醫生」,一直是民眾的困擾。

為了替民眾找出各科的好醫生,《康健》從今年起,開始推出〈年度好醫生〉服務,邀請31家主要醫學會推薦年度好醫師,並獲27家醫學會推薦出26人(其中內科醫學會與感症染醫學會推薦同一人);全台有7萬3千多名執業醫生,包括西醫5萬1千人、中醫師7千多人、牙醫師1萬5千人,這26名醫生,是各醫學會同業公認的佼佼者。

石崇良:視病猶親就是好醫師 健保署長李伯璋:照顧病人至死方休

「無論是過去或現在,能視病猶親都是好醫師!」自己也是醫生的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無論是在偏鄕小診所或大醫院,能為病人做最大著想,就是好醫師。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圖片來源 / 王建棟攝)

健保署長李伯璋則表示,當個好醫師,除了自己的醫療專業要做到到位,要思索:怎麼是對病人是最好?「因為病人生病不一定全是生理的問題,有時候心理上也有壓力,甚至病人家屬心理上也是,要能夠傾聽和有同理心。」

「坦白講,有的醫師不見得願意花時間去傾聽,病人或自己團隊的心聲。」李伯璋專長是腎臟移植,他行醫數十年的經驗發現,醫師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疾病,但醫師千萬不能故步自封,要多學習、多與同儕討論,特別是要和團隊如護理師和藥師合作,「有些資深護理師的經驗比年輕醫師還好,」合作才能把治療能量極大化。

醫療是面對人性悲歡的場域,李伯璋說:「走過的路無法再回頭!」他慶幸自己當醫師靠的是苦功。當年,他在省立桃園醫院和院長李俊仁學習器官移植,「我都負責照顧李院長換完腎的病人,那時電腦沒有那麼發達,下午5點鐘檢驗室關門前,我要趕快抄好每名病人的血液檢查報告,掌握病人發燒原因,好讓李院長6點查房時清楚狀況。」

(健保署長李伯璋。圖片來源 / 王建棟攝)

「當醫師要自己快樂,你真心對病人好,病人也會感激你至死方休。」李伯璋親身經歷,他照顧的換腎病人,幾乎都跟他一輩子接受治療,曾有一名女病人換腎多年後仍逝世,她姐姐清理妹妹遺物時發現,妹妹寫下遺言:「我死也要死在李伯璋醫師的照顧下。」

邱泰源:偏鄉民眾也有需要醫療的尊嚴,台灣已有600多個社區醫療群

今年9月才卸任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現任立法委員的邱泰源,擔任過台大醫學院家醫科教授和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曾照顧過近2萬名癌末或重病末期病人。

「那時我每天都在做倫理決策,要不要給末期病人人工營養,這樣會不會反而餵到癌細胞?要不要給抗生素抵抗敗血症?其實我們都知道,疾病最終會走向死亡,科學能掌握的只有20%」,邱泰源期勉同業,秉持以病人的需求和利益為考量,就不會對不起病人。

(立法委員邱泰源。圖片來源 / 王建棟攝)

邱泰源觀察到,台灣有些醫師只想在醫學中心當醫師,或除非是在都會區開診所賺錢,否則不太願意走入社區服務偏鄉民眾。「醫學教育教導我們,偏鄉民眾也有需要醫療的尊嚴。」而台灣醫療過度專科化,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造成偏鄕民眾不容易在社區找到醫師看病。

邱泰源以他1999年支援921大地震經驗為例,發生當天,他人在日內瓦參與推動世界衛生大會事務,一聽到國內災情就回國。9月28日進到鹿谷鄕災區,所幸鹿谷鄕當年還有4家診所和1家衛生所,醫護人員緊急成立醫療站,他們兩天兩夜沒有睡,道路中斷,物資進不來,「幫病人止血包紥紗布不夠用,就去倒下來的便利商店裡,找衛生棉權充紗布。」邱泰源也帶著台大醫學生進去災區幫忙。

就是因為目睹偏鄕民眾遭逢災害的苦難,921大地震也突顯台灣醫療體系在社區的問題,至2019年,台灣已有605個社區醫療群,由5千多家基層診所與6千多名醫師合作參與,收案人數也累計到526萬人,它們成了地方病人的守護神。

台灣的醫師是不夠?還是不均?

從好醫師出發,但我們也關心,台灣的醫師夠不夠?有沒有分布不均?人人都可受到醫療照顧嗎?

今年清華、中山和中興3所國立大學獲准設立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後須至偏鄉離島醫療服務。石崇良說,我國醫師人數在OECD國家相比是倒數第1、2名,過去是以醫師總數除以人口數,換算成醫人比,規劃每1名醫師去服務600名民眾,早已達到目標。

但問題在於,分布不均。石崇良以花蓮為例,根據2021年統計,每萬人口醫師數為28.04,當地有花蓮慈濟醫院、部立花蓮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和門諾醫院等4家大醫院,花蓮每萬人口醫師數,比高雄市的26.04和台中市24.48還高,因花蓮地形狹長,醫院多數集中在花蓮北部,因而予外界感覺花蓮醫資源不足。

石崇良指出,還要考慮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和老化程度不同,像新竹和雲林的醫療就大不一樣,雲林老年人多,接生的產科醫師,可能就得去竹科地區接生,或做人工生殖醫療,「我相信市場機制,會調控這些供需不均衡。」

國家給新設立的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生任務,必須去偏鄉離島服務8年。石崇良說,這次制度設立較為彈性,這些學士後醫學生不限8年內服務完畢,由於目前有醫學中心支援偏鄉計劃,學士後醫學生也許可以2年在偏鄉服務、2年再回總院受訓精進醫術,端看契約簽幾年完成,自行安排生涯規劃,「甚至30年還完也可以。」

這些新設立的學士後醫學系,衛福部賦與他們「醫師科學家」的期許。石崇良說,來報考者也許大學讀電機、化學、物理、電算或機械,在智慧醫療成為未來趨勢下,他們將是醫界與生技發展的溝通橋樑。

首位台大醫學院院長杜聰明曾說過:「先做人再當醫師。」期盼從《康健》〈2022年度好醫生〉的醫師身上,見證美好的醫病關係,看見他們一同走過疾病幽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