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長輩們的「解憂雜貨店」!台北慈濟醫師李嘉富 與妻共創幸福社區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2024年12月09日08:54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9日10:53 • 林亭

看診時視病如親,秉持「望聞問切」的精神,台北慈濟身心科醫師、社區長照服務部副主任李嘉富,在身心科耕耘 30 年逾,幫助無數病患脫離心理疾患的苦海。同是醫護人員的妻子也一路相陪,兩人共同投入社區預防醫學,由妻子規劃延緩失能、失智的課程,目前李嘉富在社區追蹤關懷的個案,已多達 2900 餘位。

走身心科的決心,起源於父親的遺憾

李嘉富學生時期在醫院實習,父親因中風至神經科看診,多月復健不見好轉,被主治醫師不耐煩地碎念,回家後心情很是憂鬱。李嘉富見狀,除了感到心疼與不認同,也確立了在身心領域耕耘的志向。

而後,李嘉富用心鑽研身心領域,幫助許多飽受失智、憂鬱所苦的患者,漸漸走出低谷、迎向光明的藍天。同時,在李嘉富的照顧下,母親過世前失智僅不到 1 個月,讓他內心相當感恩一路上的收穫。他指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每個家庭都有可能遇到失智的問題,「有溫度的陪伴,才能穩住海嘯般的失智浪潮。」為此,除了身心科外,他也特別開設諮商門診,成為長輩們的「解憂雜貨店」。

此外,李嘉富也在新北平溪開設瑞齡學堂,在社區開設靜思堂開立社會處方,帶領長者認識醫療觀念。不僅如此,他鼓勵他們健康吃、安心睡以外,從事「快樂三動」——運動、動腦、建立良好人際互動。於是他在社區內發起超慢跑運動,從起初不到 5 人參與,現在已有 40 多位長者加入,揮灑汗水的同時也互相聯繫感情。

盼破除大眾迷思,身心科不只是身心科

看診經驗豐富的李嘉富,直言許多人尤其是長輩,對「身心科」、「精神科」特別排斥。他表示,不需特別固化門診名稱,可以轉念想成「記憶保養門診」及「記得快樂門診」,引導病患忘掉負面情緒、留下值得喜悅的記憶。

李嘉富提到,憂鬱是失智與失能的風險因子,但及早發現、精準治療,有望恢復甚至痊癒。國內有睡眠困擾的人約佔 40%,他認為不一定要透過安眠藥物治療,「找到睡眠開關,不開藥仍然能讓你睡得好。」若經診斷需服用調節血清素的藥物,他也希望病患抱持平常心,血清藥物不會有傷頭腦的副作用,反而可以保護腦細胞、幫助恢復情緒。

失智可能是憂鬱的假象,能在治療過後回歸正軌

憂鬱、失智表現出的樣態不容易區分,有些病患沒有病識感、不曉得怎麼表達病狀,李嘉富便請他們填寫情緒、記憶認知等量表,進診間時就能一目瞭然。他說明,量表加上問診,就能更準確判斷病情,讓病患少走冤枉路。

李嘉富提到,曾經有近 70 歲的老奶奶,長期照顧年邁的母親,在母親逝世後出現日夜顛倒等失智狀況。由於老奶奶的丈夫也無暇看顧她,便希望李嘉富開立診斷證明,讓一家人可以順利申請看護。

經過一系列檢測,老奶奶確實有輕度失智、符合申請看護的條件,但李嘉富擔心一旦請了看護,會加速她的退化速度;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更棘手的問題——她還沒走出喪母之痛,甚至罹患中度憂鬱。好在經過一系列治療後,老奶奶憂鬱的病情受到控制,不再出現失智的症狀,也就不必申請看護了。

看病也看心,醫病共榮有賴三方努力

「治療病人不是看病,而是看人。」是李嘉富的看診座右銘。他強調,病人多數時間待在社區而非醫院,病人、家屬需要的不是硬梆梆的醫學數據,而是遇到相同問題時,如何安定下來。李嘉富舉例,曾經有老奶奶在日照中心失控,院方及家屬希望提升藥量,不過他發現奶奶的暴走,源自女兒不在身旁的不安定感。後來他請老奶奶的女兒錄一段影片,每當老奶奶情緒不穩時,日照中心人員就會播給她看,她的心情也就此平復下來,不藥而癒。

李嘉富認為,陪伴長輩退化的過程中,懷著負面情緒會更沒有希望,「靜觀感恩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的覺察。」換個角度思考,病徵的展現有許多樣態,找出最適合病患的解方,是醫師、病患、家屬三方需共同努力的。他期盼民眾對憂鬱、失智等身心狀況,少點偏見、多些觀察,盡早診治就能預防病情惡化。

李嘉富
李嘉富

文/林亭、圖/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