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新專輯短評】Oren Ambarchi、Björk、Black Midi、Makaya McCraven、Panda Bear & Sonic Boom

Overflow

發布於 2022年10月31日03:26 • Overflow 音樂滿瀉

以下是編輯部從 2022 年 7 至 9 月(Q3)發表的歐美專輯中,(不那麼嚴謹地)挑選的幾張有意思的作品。10 月尾了,很多年度重點作品都趕在這兩個月推出,希望 12 月中能再發佈一篇 Q4 推薦,到明年初再認真揀揀十大。

Oren Ambarchi《Shebang》
Oren Ambarchi《Shebang》

澳洲音樂人 Oren Ambarchi 的最新專輯《Shebang》可簡單以「引人入勝」來形容,全碟僅 4 曲,長 35 分鐘,卻有愈聽愈精彩的感覺,呈直線上升形態。

這自然是他與猛人樂手聯乘出來的結果,有 Jim O’Rourke 負責 synth,大師 BJ Cole 玩 pedal steel 等。樂曲像編織出來,一層一層,逐漸扣連,然後成為一體,非常美妙。初聽你會覺得重複,或平平無奇,但去到尾聲又忍不住拍爛手掌。樂曲的推進不靠甚麼高潮迭起,反而像能量的積聚,而且一直 hold 住,不爆發,不搞無謂驚喜(最後回歸平靜才十幾秒)。4 曲合作的樂手不盡相同,卻非常連貫,最尾還有點迷幻,令人聽得入神。專輯簡介以「橋接簡約主義、當代電子和經典 ECM 風格」來形容,幾騎呢,但又確實頗為貼切。

Björk《Fossora》
Björk《Fossora》

近年 Björk 對很多樂迷來說已難言「好聽」,因為太不按常規了,節拍細碎、旋律感不強,甚至無調性,尤其我們大多聽英美音樂長大,即使迷戀的是甚麼有型地下電子舞曲,仍會有點不習慣。很多時候「好聽」和熟悉感連繫,但 Björk 的音樂已漸漸跳出了那個脈絡,自成一格。《Fossora》有 Reggaeton、Gabber,都不屬英美源頭,這次雖沒有委內瑞拉的 Arca,但找來印尼二人組 Gabber Modus Operandi 合作,帶來新景象之餘,同時又更有意識地做屬於冰島的聲音,追溯傳統,並試圖展現一種北歐式美感,就像在聽擁有奇詭節拍和聲,以低音單簧管作為核心的 Nordic Jazz 那樣。

專輯概念以「菇菌」作為靈感之源,連結死亡、養份、重生及大自然的延展性,意象豐富。生態有時是用來理解情感的載體,有時讓人從中得到頓悟,了解人的生命本身。獻給亡母的兩首作品〈Sorrowful Soil〉和〈Ancestress〉是一場儀式,是哀悼、告別,同時也讓自己釋懷。結尾〈Her Mother’s House〉則說到自己和女兒難離難捨的關係,母性母系主題回到了更能令人切身體會的層面,細聽後回頭便會發現,你能找到那個可共振的點(理性或感性上)的話,就會愈聽愈「好聽」。

Black Midi《Hellfire》
Black Midi《Hellfire》

聽罷《Hellfire》,進一步確定,我們不該以類型的標籤來形容 Black Midi 的音樂,正如他們所說,這個世代的人什麼都聽,自會創造一些不那麼「按常規」的音樂出來。當然你可以說他們的音樂是 Post Punk、Prog Rock、Jazz Fusion 什麼的,但顯然都無法準確描繪其獨特性。樂隊主音形容,如果《Cavalcade》是劇情片(drama),《Hellfire》就是史詩式動作片(epic action),這麼說反而傳神,某程度上兩者一脈相承,只是後者能量更巨大,形態更凶猛。這種戲劇感也在形式上展現了出來,有很簡潔有力的開場曲〈Hellfire〉,緊接的〈Sugar/Tzu〉則在拳擊比賽的廣播下,帶觀眾走進現場,專輯中段甚至有〈Half Time〉中場休息。

長篇作〈The Race is About to Begin〉可說是專輯真正的核心,也讓專輯走向更歌劇化、Cabaret 化的局面,喧(吵)鬧得接近瘋癲,但同時又帶有一股古典韻味,Black Midi 像把自己所有喜愛的東西都共冶一爐般,不擔心太滿,只怕不夠密集。這種高密度的編排恍如把人帶進了一個幽閉空間,全程無唞氣位(即使歌曲有動有靜),讓你無法逃脫 Geordie Greep 極具壓迫感的演繹,以及他說的每一個場景不同的故事。專輯最後一首歌曲以〈27 Questions〉,寫一個叫 Freddie Frost 的人躲大雨到歌廳或酒館之類的地方,情節荒誕又帶點諷刺、警世意味,歌曲以 27 個問題圓場,同時也像為整張專輯作結——對有如置身於地獄之火的當下的一些提問。有說那 27 個問題其實不在歌裡(數過其實冇咁多),而是在樂隊 3 張專輯共 27 首作品之中,明明亂噏,但也令人一度細想其真實性,這真是 Black Midi 才做得到啊。

Makaya McCraven《In These Times》
Makaya McCraven《In These Times》

夠年輕(心境也可)、夠膽色,創作出來的爵士樂不會予人陳舊的感覺。還不到 40 歲的美國爵士鼓手 Makaya McCraven,在當代爵士樂一直作出不少突破,譬如去年的《Deciphering the Message》就像以 Hip Hop 的手法來演奏爵士經典,你會聯想到 Madlib 多於一眾爵士巨人。

《In These Times》是 Makaya McCraven 的原創專輯,有強勁的 15 人樂手團隊,繁複的管弦樂組除提琴、鋼琴外還有豎琴、長笛、馬林巴(marimba)甚至印度 sitar,Tortoise 的 Jeff Parker 亦有客席彈結他,陣容鼎盛。然而,音樂聽起來卻沒有予人過份飽滿的感覺,雖然節奏相當複雜,卻又能一直保持輕盈、舒服、悅耳。大量的「有機」樂器演奏,線條分明,跟 Makaya McCraven 的「beat music」相互交織,有明顯的現場演奏氣息,同時又佈滿後製效果,爵士樂的「包容性」就是可以如此厲害。

Panda Bear & Sonic Boom《Reset》
Panda Bear & Sonic Boom《Reset》

任何形式的新創作多少都是從舊的素材堆砌出來的,即使是有意抑或無意,問題是創作人究竟想踏前抑或懷舊罷了。而這次 Sonic Boom(Pete Kember)是有意的,他以 50 至 60 年代的流行音樂作為原材料,再找來 Panda Bear(Noah Lennox)合作,將之製成全新歌曲,有的你仍能清楚辨認到是源自那個 doo-wop 時代,或是很 Beach Boys 的和聲,有的則在重手的後製下,成為具當代氣息的樂曲了。然而,你沒有覺得他們在懷什麼舊,《Reset》裡的「新」,彷彿以同時回望和前行構成。在 Panda Bear 和 Sonic Boom 各自的創作歷程裡,又能緊緊相連,聽起來不讓人覺得單純是一個 one-off project。

而且,比起某些相對「實驗性」的 Panda Bear 或 Sonic Boom 的專輯,《Reset》雖沒有很多教人驚艷的時刻,但肯定平易近人得多,感覺很適合夏末秋初聆聽,以他們的標準來說,更是清爽怡人的一種口味。

按此了解更多 Overflow 音樂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overflowhk
Instagram:@musicoverflow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