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海事博物館展覽「歲月遊蹤」香港海事攝影展

癒報 Healpy Post

發布於 2024年12月05日03:05

香港海事博物館全新展覽「歲月遊蹤」香港海事攝影展,即日起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涵蓋 1940 年代至 1970 年代期間,由Hedda Morrison, Brian Brake及 Edward Stokes 艾思滔於香港拍攝的照片,記錄了當年香港海港、港口、貨運和海事活動的實況,以及水上人家的生活面貌。

紀錄香港海港故事

Harbour 海港 – Photo by Brian Brake
Harbour 海港 – Photo by Brian Brake

三位攝影師(Hedda Morrison, Brian Brake及 Edward Stokes 艾思滔)來自不同背景,卻都深深被香港的風土人情吸引。

是次展覽共有40幅鑲框照片,展示香港戰後1940年代至 1970 年代末的發展。在這三十年間,香港克服了種種挑戰和挫折,經濟和社會逐漸復甦,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港口城市。

展覽內的每幀照片均闡述了一個獨特的海港故事,揭示香港如何從戰後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會。

Hedda Morrison: 1940年代拍攝

Wan Chai after War 戰後灣仔-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Wan Chai after War 戰後灣仔-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Hedda Morrison 的照片正是戰後不久的時期拍攝。一張從灣仔俯瞰維多利亞港的照片中,可見滿目瘡痍。

Working outdoors 戶外工作 –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Working outdoors 戶外工作 – Photo by Hedda Morrison

當時物資匱乏,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非常艱難,許多人仍然飽受飢餓之苦。

Brian Brake: 60至70年代

Ferries 輪船 – Photo by Brian Brake
Ferries 輪船 – Photo by Brian Brake

Brian Brake 的照片在 1960 至 1970 年代中期拍攝。

Food supplie 食品供應 – Photo by Brian Brake
Food supplie 食品供應 – Photo by Brian Brake

這段時期的社會,包括港口設施均有顯著的發展,市民的生活也有改善。

Edward Stokes: 香港轉型為大都會時刻

East Lamma Channel 東博寮海峽 – Photo by Edward Stokes
East Lamma Channel 東博寮海峽 – Photo by Edward Stokes

Edward Stokes 的照片於 1979 年拍攝,正是香港轉型為現代大都市的關鍵時刻。

Makeshift float 人手製作的浮板 – Photo by Edward Stokes
Makeshift float 人手製作的浮板 – Photo by Edward Stokes

一張照片中記錄了兩名男孩的身影,他們看來營養良好,想必已上學接受教育,這是 1946 年代水上人子女不敢奢望的生活。

「舊貌新顏」— 穿越兩代的視野

展覽的另一亮點是透過電子屏幕,對比了維多利亞港今昔的船舶活動及周圍環境。黑白照片是Hedda Morrison 於 1946 至 1947 年間拍攝的作品,彩色照片則是數年前由 Rogan Coles 拍攝。

另外,現場亦有展示攝影師 Anton Aleshin 在 2024 年拍攝的航拍作品,其中包括港口和海運行業的照片。

「歲月遊蹤」香港海事攝影展詳情:

展覽日期: 2024 年 11 月 13 日至 2025 年 3 月 31

地點: 中環 8 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 長廊展覽廳

門票: 「歲月遊蹤」展覽為免費入場,參觀博物館其他展館則需入場費HK$30 (成人)

官網: hkmaritimemuseum.org

請追蹤癒報:

Facebook: hkhealpy

Instagram: hkhealpy

YouTube: @HealpyPost

網站: https://hkhealpy.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