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吾鄉吾土】柏架山‧東南脊攻主峰

明報

更新於 2018年08月30日04:27 • 發布於 2018年08月29日07:08
(張偉麟攝)
(張偉麟攝)
圖01 (張偉麟攝)
圖01 (張偉麟攝)
圖02 (張偉麟攝)
圖02 (張偉麟攝)
圖03 (張偉麟攝)
圖03 (張偉麟攝)
圖04 (張偉麟攝)
圖04 (張偉麟攝)
圖05 (張偉麟攝)
圖05 (張偉麟攝)
圖06 (張偉麟攝)
圖06 (張偉麟攝)
圖07 (張偉麟攝)
圖07 (張偉麟攝)
圖08 (張偉麟攝)
圖08 (張偉麟攝)
圖09 (張偉麟攝)
圖09 (張偉麟攝)
圖10 (張偉麟攝)
圖10 (張偉麟攝)
圖12 (張偉麟攝)
圖12 (張偉麟攝)
圖13 (張偉麟攝)
圖13 (張偉麟攝)
圖14 (張偉麟攝)
圖14 (張偉麟攝)
圖15 (張偉麟攝)
圖15 (張偉麟攝)
圖16 (張偉麟攝)
圖16 (張偉麟攝)
圖17 (張偉麟攝)
圖17 (張偉麟攝)
圖18 (張偉麟攝)
圖18 (張偉麟攝)
圖19 (張偉麟攝)
圖19 (張偉麟攝)
圖20 (張偉麟攝)
圖20 (張偉麟攝)
圖21 (張偉麟攝)
圖21 (張偉麟攝)
圖22 (張偉麟攝)
圖22 (張偉麟攝)
圖23 (張偉麟攝)
圖23 (張偉麟攝)
圖24 (張偉麟攝)
圖24 (張偉麟攝)
圖25 (張偉麟攝)
圖25 (張偉麟攝)
圖26 (張偉麟攝)
圖26 (張偉麟攝)
圖27 (張偉麟攝)
圖27 (張偉麟攝)
圖28 (張偉麟攝)
圖28 (張偉麟攝)
圖29 (張偉麟攝)
圖29 (張偉麟攝)
圖30 (張偉麟攝)
圖30 (張偉麟攝)
圖31 (張偉麟攝)
圖31 (張偉麟攝)
圖32 (張偉麟攝)
圖32 (張偉麟攝)
圖34 (張偉麟攝)
圖34 (張偉麟攝)
圖35 (張偉麟攝)
圖35 (張偉麟攝)
圖36 (張偉麟攝)
圖36 (張偉麟攝)
圖37 (張偉麟攝)
圖37 (張偉麟攝)
圖38 (張偉麟攝)
圖38 (張偉麟攝)
圖39 (張偉麟攝)
圖39 (張偉麟攝)
圖40 (張偉麟攝)
圖40 (張偉麟攝)
圖41 (張偉麟攝)
圖41 (張偉麟攝)
圖42 (張偉麟攝)
圖42 (張偉麟攝)
圖43 (張偉麟攝)
圖43 (張偉麟攝)
圖44 (張偉麟攝)
圖44 (張偉麟攝)
圖45 (張偉麟攝)
圖45 (張偉麟攝)
圖46 (張偉麟攝)
圖46 (張偉麟攝)
圖47 (張偉麟攝)
圖47 (張偉麟攝)
圖48 (張偉麟攝)
圖48 (張偉麟攝)
圖49 (張偉麟攝)
圖49 (張偉麟攝)
圖50 (張偉麟攝)
圖50 (張偉麟攝)
圖51 (張偉麟攝)
圖51 (張偉麟攝)
圖52 (張偉麟攝)
圖52 (張偉麟攝)

柏架山簡介

柏架山是香港島上的第二高峰,位於港島的東北方。柏架山在港島山脈中,山體相當寬廣,從北到東是西灣河、筲箕灣、柴灣,東南是大潭峽,南是大潭水塘,西邊是大風坳⑥。海拔500米以上有6座山峰,東邊兩座建有一小⑤一大④白色球形飛機導航雷達,在維港及九龍東南海岸線,從鯉魚門到尖沙嘴天星碼頭,很多地方都見得到,是搶眼易認的地標。

圖01拍於盧吉道山頂纜車站西側,白球下方是港島徑5段及衛奕信徑2段都經過的小馬山石礦場 (現在是警方爆炸品處理組基地及火藥庫)。圖02攝於維港往來尖沙嘴與中環的天星小輪上,兩個白波波反映西天紅霞而變得粉紅色。在維港的中及西端只見到兩個雷達從前面的小馬山的頂上露出來,而看不見柏架山的山坡。

柏架山道

可能因為山上建有兩座龐大的雷達站,所以有車路直達,方便維修及工作人員。柏架山道北端起點與英皇道及鰂魚涌街交界,由起點至漁農署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舊名紅屋,乃太古大班府邸) 打的可達,之上則只准政府車輛使用。柏架山道上天天都遊人如鯽,大風坳⑥以下尤其多遠足者及晨運客,大風坳是港島徑5、6段的交接點,衛奕信徑2段亦終結於柏架山道。亦有遊人沿車路上到白球所在的兩個東副峰,但本文介紹的主峰③則可說人迹稀少。

紅屋裏展品豐富具教育價值是親子好去處,另一亮點是屋外約20米高的英雄樹。(圖03) 從柏架山道上仰望雙球。(圖04)

大潭峽起步

大潭峽①處於柏架山與本欄2017年6月介紹的歌連臣山之間,是大潭道與石澳道交界點,可坐14號或9號公車抵達。(圖05)

沿藍色路牌南側的維修斜坡用石級走上去,近護土牆頂的左 (西) 邊見到樹叢中約1米寬的山徑口。(圖06-07)

徑窄處不夠半米但相當明顯易辨,雖然不陡,部分路段有心人綁上繩供遠足者拉扶。樹影婆娑,即使在盛夏也相對涼爽。公車站約海拔150米,沿徑上至250米與柏架山環腰徑會合②。右轉。(圖08)

這裏是多條徑的交匯點,要特別小心。最闊最平坦的兩條分別是通往筲箕灣及大潭水塘的環腰路。有點奇怪的是,一向包括筆者常常在本欄引用的政府地圖叫野豬徑的,這路牌卻寫為美景路。留意大風坳的路牌,這條徑非常平緩向上走,大概兩公里才爬升約80米。(圖09-11)

東南脊攻頂

從公車站起步走到這裏10多分鐘,終於有位置可以望到一點風景,徑向西北上行,望東北見到香港3尖之一的釣魚翁,從其西南方看,覺得是圓形而不太尖,其左方是廟仔墩。近景是柴灣,藍灣半島後面是田下山。(圖12)

走進這通往大風坳的山徑幾十米要留意岔路口,左 (西) 邊比較寬闊的是往大風坳,右 (北) 邊狹窄且陡是柏架山東南脊山徑的起點。(圖13) 有明顯地標作指引,是特別龐大的pylon (電纜塔)。雖然同樣是搭載6條高壓電線,一般pylon是分3層每層左右兩條電線,但這個pylon是6條電線在同一高度保持相當距離向旁伸出,所以這pylon比往常見到的寬很多。如果向山坡仰望,pylon在後方,則代表走過頭,要回頭找徑口。(圖14-15)

山徑經過pylon旁,跟大潭峽上來的一段相若,徑在小樹林中向北或西北穿行且多了雜草及灌木。約十分鐘後回頭望,見到pylon頂部,背景是鶴咀半島西岸。

本欄上一篇〈南朗山〉也說過,登山途中最好的景觀往往是回頭望。這一段路說的景觀多是回望東至南方。高一點開始看見大潭灣。(圖16)

相片左邊是本欄2017年6月介紹的歌連臣山及雲枕山,再向右 (南) 是龍脊的打爛埕頂山、鶴咀山、蒲台、螺洲。

鶴咀半島中間的頂部是香港島最著名的遠足徑龍脊,低一層是石澳道,再低是港島徑7段,還可以走到海邊,有土地灣村及爛泥灣村 (圖17 6點鐘位置) 等數條村。

這些村是大潭灣的東岸,對岸的中北端有一半島向東凸出,上有一100米高的小山中文叫白筆山英文是Red Hill,後來整個半島都建了豪宅,中文叫紅山半島。東望3點鐘位置是歌連臣山東脊,左旁是砵甸乍山,其右後方是東龍島,左後方是果洲群島。(圖18)

這脊樹木茂密,看到拍風景照也不易找到位,要打卡就差不多從pylon頂上行約20分鐘到這可站數人的大石。(圖19-21)

開始看到在正南方的赤柱半島。上望見到雙球及柏架山東脊約490米處的警察發射塔。(圖22-23)

本欄寫到第十八篇卻只是第一次介紹其實在香港頗為普遍的竹林隧道,這一段也有好幾十米長。小竹樹約兩米高,但1.5米以上全是葉,要彎下腰走。拉近爛泥灣,見到該處的蓮鶴仙觀。(圖24-25)

東面同時看到本欄2017年6月介紹的砵甸乍山、歌連臣山及雲枕山。不夠容納兩台巴士對頭駛過的大潭篤水塘主壩在西南偏南。(圖26-27)

走到海拔四百來米,向東北望前景是柴灣,柏架山東脊後面是康城站。(圖28-29)

峰巒起伏 荒徑縱橫

走過八仙嶺的行友都知道什麼是峰巒起伏,八仙加上犁壁山與黃嶺,共10個山峰差不多直線一字形東西連貫;雖然多個峰的南或北側有下山的小徑,但八仙作為衛奕信徑之一部分,標記明顯,不會走錯。文首說過柏架山有6個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不單只並非直線一字形排列,且在東南脊首先到達之約海拔510米高的副峰北側有多條小徑在茂密的灌木叢中穿行。(圖30)

圖31-32拍於⑦⑧兩個南副峰之間。

更有甚者,在圖33放大的地圖⑧⑨字一帶,地面不時有鐵杵、鐵通或長釘,看來有廢棄設施 (圖34),要小心走避免絆倒。

③是唯一逾海拔530米高的主峰,在東北方的雙球④⑤,也是幫助認路的明燈。如果在某一副峰已下降逾30米而看不到雙球,表示已經走錯方向。

西副峰

西副峰⑨是觀賞港島群山及維港兩岸高樓對峙的上佳地點。

層層山脈。最近的是渣甸山,然後是本欄2017年介紹的金馬倫山,第三排左邊是加列山右邊是太平山,最後一排是鳳凰山、大東山。(圖35-36)

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天文台網站公布的各區能見度,位於維港核心兩岸的尖沙嘴及太平山的數字都比其他地區差,尤其是當整體能見度相當好的時候,如果西灣河可望到超過40公里,維港中央往往不及一半。本篇相片就是很好一個例子,望其他方向視野不太差,在西副峰望維港,僅若隱若現。這是我城中心區域交通工具產生的污染,不能推咎珠三角。

ICC背後是本欄2017年11月介紹的三支香。(圖37)

雖然未必可以見到完美的港島群山,亦值得走幾分鐘從南副峰過來西副峰才繼續登主峰。西副峰有小徑連接大風坳。

主峰

主峰有度高柱,是幾個峰中唯一能看到港島東北、東南,及維港兩岸,更是與雙球打卡的最佳位置。(圖38-39)

圖40 警察發射塔左側是釣魚翁右旁是香港放紙鳶聖地大嶺峒,圖41 海平線遠處是擔杆群島,9點鐘位置是歌連臣山,其上方是橫瀾島。(圖42-44)

能見度好時,本欄2017年12月介紹的蚺蛇尖在圖45 3點鐘位置。

惟主峰面積狹小且灌木茂密,要看維港兩岸只有爬到度高柱上。(圖46-48)

獅子山應該大家都認得,其右後方是草山,左方是畢架山,其頂上設有跟柏架山一模一樣的雙球。畢架山與獅子山中間是針山。相片左上角罩於雲層裏是大帽山。圖49-50,拍於大帽山之巔 (紅箭嘴及紅圈),遠的是柏架山,近的是畢架山。

主峰東北方有明顯山徑通往大球建於其上的北副峰,從山徑跨越鐵扶手進入石級,之後走到柏架山道車路。是很多人都走過的熱門地點,不用筆者介紹,沿車路下行直達英皇道。

作者簡介

保安業商會前主席,退休前從事保安業逾30載,母校是聖若瑟書院。40歲後積極做運動減磅,20年裏參加過兩次50公里環島行、兩次半馬、兩次元旦冬泳、3次毅行者、5次渡海泳,當然全是陪跑 (also-ran) 性質。希望與各位分享香港境內的大自然景觀,路線選擇偏向有一點挑戰性:可能路程較長,步速要快一點;可能較少人行,要穿過樹叢;可能坡度頗陡,甚或有些攀爬。亦會介紹一些有特色景觀而不算難行的路線,為大家提供「家樂徑」以外的選擇。

圖文:張偉麟

張偉麟Blog「zhangWL的部落格」: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article

有緣再會

本欄【吾鄉吾土】暫告一段落。多謝讀者過去18個月的支持,祝願各位健步如飛、郊野樂行。

地理資訊地圖:www1.map.gov.hk/gih3/view/index.jsp

康文署行山樂〈遠足安全注意事項〉:www.lcsd.gov.hk/tc/healthy/hiking/safety.html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