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基因註定人就是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才是人的本性?

新閱會 Read For More

發布於 2021年12月07日03:11 • 《點讀》專欄作家: 譚劍

 

冬天來臨前,兩隻鼠兔 (pika) 忙於找食物,儲下來準備過冬。假如有隻是自己去草地上辛辛苦苦找食物,另一隻是去同類的窩裡把全部食物偷走,最後哪一隻會活下來?

答案明顯和道德無關。誰窩裡有食物,誰就能活下來。

為了活下來,動物不擇手段。北極熊饑餓時會把自己的幼熊殺死來果腹,其他猛獸也有此傾向。

 

 

生存的目的是甚麼,即使現代人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有一個毫不令人意外,就是傳宗接代。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裡提出「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的說法。物種為適應不同環境而自我演化,也許是身體上,或者行為上,就像不偷糧食的鼠兔在冬天餓死,會偷的存活下來,於是盜竊這行為就保留下來,這就是大自然的篩選機制。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他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裡把達爾文的想法推展,認為生物存在的目的,不只傳宗接代,而是把基因傳承下去,因為基因才是主宰。

 

 

任何生物都是基因的載體,包括人類。種種行為,不管多自私,不管你是誰,你的意識在想甚麼,去做甚麼,都是由基因驅動。不管女為悅己者容,或者男人喜歡出軌或劈腿,無一例外。

道金斯的想法容易讓人誤以為生物為生存不擇手段而變得自私自利,仿如失去自由意志,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何以《自私的基因》在 1976 年面世時會引起軒然大波,但他指出的「傳宗接代」和「把基因傳承」其實有分別。前者指自己的基因,後者指的是自己家庭或族群的基因,並能用複雜的數學公式去描述。

因此,在實際操作下,猴群會互相照顧下一代,沒有繁殖力的工蟻會自我犧牲來保護蟻后,而人類更能戰勝「自私的基因」,擁有捨己為人的高尚情操。

 

這個觀點,近年獲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的 (Rutger Bregman) 的《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加持,後者認為:

「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自私的基因》曾引起廣大爭議,有些人為認這書會消失在歷史洪流,但它卻活了下來,在透過作者的不斷修正,成為經得起考驗的經典,包括書裡提及的迷因 (meme),不只應用在基因遺傳上,後來也套用在文化層面,因此現在我們把在網上瘋傳和二創的圖片稱為「迷因圖」。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