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已被證實對身體健康有許多好處,可以改善體能、控制體重、紓解壓力、穩定情緒等。但許多人平日久坐少動,開始運動沒幾天就肌肉痠痛、筋骨卡卡,這才驚覺可能是運動傷害。如何得到運動的好處,又不讓傷害上身,長年擔任國家級運動國手的隨隊醫師、聯新國際醫院總院長張煥禎與運動醫學團隊有專業建議。
張煥禎醫師從國、高中時代是學校的棒球代表隊,19歲進入大學迷上擊劍,一路過關斬將,大二時曾獲全國擊劍賽大專盃新手組第1名,36歲擔任台灣擊劍協會理事長,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單項協會理事長。
因為熱愛運動,張煥禎從醫後還投入運動照護員訓練,也多次擔任中華代表隊的隊醫,率領醫護團隊提供醫療協助,堪稱國手們奪下好成績背後的強力推手。
雖然已幫助許多選手克服運動傷害,但張煥禎感嘆:「一般民眾受傷時,多半找骨科或復健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大多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為此,張煥禎在2015年成立了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也在聯新國際醫院設立運動醫學科,不只協助運動選手,也包括一般民眾。除了治療運動傷害外,像是肌力不足、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肩頸、腰背、膝踝的慢性疼痛等,運動醫學也能對症治療。
「運動醫學科是一個積極且前瞻的專科,整合復健科、中醫科、骨科等主治醫師診治運動傷害與疾病,更涵蓋了家庭醫學科、腎臟內科、心臟內科專長等醫師。」張煥禎期盼,運動醫學不僅止於疾病治療,更是預防醫學發展重要關鍵。
運動不受傷4大訣竅:認清自己的體能、肌力強弱、循序漸進、不過量
「許多患者都會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張煥禎說,他都會建議,首先要去運動醫學中心或找專業教練做運動前的體能檢測。
「要對自身肌力、體能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哪些肌肉是強的、哪些是弱的;然後再去認識要做的運動需要用到哪些肌群。」
「運動要養成規律習慣,務必循序漸進,動作強度和頻率慢慢增加。」張煥禎強調,雖然人人都能運動,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每一種運動項目,還是會有體能和生理的限制,需清楚了解自己的體質適合哪類運動。
此外,即使深知運動的好處,張煥禎說,自己日常運動也會注意不要過量。他以每天萬步為上限,若走路步數已經近萬,當天就不會再去跑步。控制適當運動量,也是避免慢性運動傷害的關鍵。
徹底做好「運動後恢復」,有效防止肌群、筋骨受傷
多次隨同張煥禎院長擔任國手比賽隊醫、現任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對職業選手來說,訓練和運動後恢復是同樣重要的事,一般民眾也是如此,但大多數人都輕忽了。
林頌凱表示,運動後,肌肉組織會分解,身體儲備的能量會損耗,若能把運動後恢復視為保養、當成是完整運動的一部分,就能快速補充身體能量,修復肌肉組織;反之就像疲勞轟炸,導致慢性疼痛。
運動後恢復的重點,包括靜態伸展、收操、補充水分與營養、水療(如泡澡、三溫暖)、適度按摩與充足睡眠等。
張煥禎也強調:「運動醫學不該在傷害發生後才介入,」感覺身體有慢性疼痛、想靠運動化解不適前,務必先診斷治療。「先找出疼痛原因,透過療程及物理復健來修復傷處;等到都復原之後,再開始運動,才能避免一再受傷的惡性循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