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乃取自中國古典文學《三字經》,是古人用來形容孕育生命的基本元素。天空、土地、人類孕育出生命之後,要生存、生活就要有光,而太陽、月亮和星辰就是古代的3種光明來源。「三光者,日月星」,這亦是灣仔日、月、星街名稱的由來,同時亦記錄了日、月、星街社區自香港開埠以來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社區故事。
光明來臨前治安惡劣
從皇后大道東走進又長又斜的聖佛蘭士街,再轉入近山邊的橫街,就是日、月、星街的所在地,3條街道縱橫交錯地在山邊形成了一個小社區。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說:「灣仔在香港開埠初期位於下環一帶,屬於維多利亞城的邊緣,下環山邊一帶是低下階層的聚居地,因為有來自三山五嶽的人,加上當時沒有電力,入夜後的街道沒有街燈照明,所以當時這一帶治安非常差,搶劫、賭博及賣淫等風氣猖獗一時,直至香港第一所發電廠的出現,惡劣的情況才開始改善。」
從聖佛蘭士街斜坡往上向山邊方向走,就可到達日、月、星街。
星街垃圾收集站的設計靈感是來自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的抽象畫風格。
「把黑夜變成白晝」
香港第一所發電廠位於灣仔永豐街一帶,部分廠房設於旁邊的電氣街。鄧博士表示當時的電力主要是用作照明,本意是想為中環一帶提供電力,藉此延長這個商埠中心點上的商戶營業時間。因此日、月、星街加上鄰近的光明街、電氣街一帶名稱的由來,都與這一所發電廠息息相關。而當中日、月、星街的命名除帶有「把黑夜變成白晝」的意義外,更有透過燈火通明的街燈改善治安,把黑暗危險的社區變成既光明又安全的社區之意,所以這一帶亦曾經有「光明圍」的稱號。
香港第一座發電廠的所在地, 亦是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電氣街的名稱由來。
1908年位於永豐街的發電廠。
當時香港第一所發電廠的部分廠房範圍,便是位於與星街交接的電氣街。
「香港開埠以來」即是多久以前?
在閱讀有關香港歷史的資訊時,經常會看到「香港開埠以來」,到底「香港開埠」即是何時?根據史料,在擬定《穿鼻草約》後,皇家英國海軍在1841年1 月25日於上環水坑口搶灘登陸香港,並在1 月26日由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來港舉行英國國旗升旗儀式,代表正式佔領香港,所以「香港開埠以來」是指從1841年1 月26日起。
四環九約
英國人在開埠之後,於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設立維多利亞城,然後把維多利亞城劃分為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下環即灣仔及銅鑼灣一帶。而九約則是四環中的小分區。鄧博士說,當時的富人都住在西環石塘咀一帶,因為鄰近碼頭方便經商,而低下階層一般都會住在下環一帶。
葡萄牙人的落腳點
若然你細看日、月、星街社區的地圖,除會發現一連串與電燈有關的街道名稱外,還有不少與天主教有關的街道和教堂。這又跟社區歷史有何關係?鄧博士隨即把另一段要從「香港開埠以來」說起的故事娓娓道來。1841年初到埗的英國人要在香港設立政府,他們需要招募一些會說英語又熟悉中國文化的公務員。當時的英政府就想到了聘用早於澳門定居的葡萄牙人,雖然他們的母語並不是英語,但至少是在華人地區生活過的歐洲人,因此一些葡萄牙人就搬到香港,並定居於灣仔。他們之所以會選址灣仔,是因為當時英政府把香港有紀錄以來的第一座天主教墳場,從這一帶的後山坡搬到了跑馬地。天主教會於是在墳場舊址興建房屋,租給那些剛來港的葡萄牙人居住,又興建聖堂「聖方濟小堂」。這些葡萄牙人於是把這一區域命名為「進教圍」(St. Francis Yard),而連接皇后大道東和進教圍的斜路,就名為「聖佛蘭士街」(St. Francis Street)。
「進教圍」英文名為 “St. Francis Yard”,“St. Francis” 即19世紀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的略寫,是葡萄牙天主教的重要傳教士之一。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於1869年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進教圍」一帶創辦。
天主教聖母聖衣堂的前身是聖方濟小堂,亦是「聖佛蘭士街」和「進教圍」街道名稱的由來。
天主教會 照顧棄嬰
至於光明街為何舊稱為「聖嬰孩里」?鄧博士解釋:「因為當時住在灣仔的低下階層比較貧窮,加上山邊一帶有不少風月場所,所以經常有嬰兒被遺棄。於是天主教會在這個社區設立孤兒院,照顧這些棄嬰和孤兒,所以光明街的舊稱亦叫『聖嬰孩里』。」他補充:「這些被遺棄的嬰兒有不少是女嬰,因為舊時華人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當貧窮的父母無法養育太多孩子時,就會選擇把女孩遺棄。」
當時的孤兒院位於「進教圍」,從「進教圍」左轉走進橫街,就是舊稱「聖嬰孩里」的光明街。
葡萄牙式 東美公園
葡萄牙人來港當公務員的歷史,除了在日、月、星街社區留下遺蹟外,香港政府及私人發展商為了保留區內歷史文化,在日街和皇后大道東之間建立了「東美花園」。東美花園除了有一幅解說這段歷史的文字牆外,花園地板更採用了葡萄牙人的傳統行人路路面鋪砌方法——葡式碎石路風格,與澳門議事亭前地的風格如出一轍。下次經過東美花園時,不妨到公園裡逛逛,順道了解灣仔區,以及香港的歷史文化。
東美花園的地面採用「葡式碎石路」建築風格,與社區的葡萄牙人歷史文化遙相呼應。
葡式碎石路以碎石拼湊成圖案,需要不少時間和功夫才能完成。
東美公園石牆上長著細葉榕樹,從樹後石梯向上走便會到達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