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看見兩位歌手在表演,一位樸實地演繹著自己喜歡的音樂,由心而發,相信自己喜歡的東西,自然會吸引到性情中人,不矯揉,不造作,跟著自己本性而為。另一位歌手經過軍訓式的嚴格訓練,一舉手,一投足,都需要技驚四座,盡力用世界的音樂語言來演繹自己的音樂,迎合大眾對音樂的期望⋯⋯雖然難以把2人的音樂想像成Jpop與Kpop的音樂世界觀,但也有一 點小小的縮影。兩者不論訓練還是音樂理念,背後都有各自植根於心裡的觀念支撐著。
因材施教 vs 軍訓式訓練 (培訓)
Jpop
日本歌手的培訓一般有 3 個途徑:街頭表演下被星探發掘、於藝能訓練學校進行培訓、進入Johnny事務所作新人培訓,Keyman笑說:「當年KinKi Kids的演唱會, 可以看到當時仍然在培訓中的『嵐』的5位成員。日本的教育理念是『自然發展』。」日本人教育比較鼓勵依循個人 的性格及長處發展,不會勉強。
Kpop
韓國傳統的入行方式有3種:參加選秀,成功後進入公司當練習生、被星探發掘、報名參加經理人公司作培 訓。Steve指出,新人當練習生,10 歲左右便要離開家庭, 送進訓練的地方,非常刻苦,接近軍訓式訓練。「每日除了接受唱歌、演技及跳舞訓練,還要『斷六親』,他們不能隨便打電話,避免訓練過程和方法等商業機密洩漏。訓練一般約5至7年,幾乎無自由可言,即使成功出道,也要努力先幫公司『賺錢』,畢竟訓練期間所有開支都由經理人公司負擔,而且很難轉公司。」犧牲家庭的生活,真正是「不成功便成仁」,這種艱辛的考驗不是人人都能夠承受。
除此之外 ,近年也多了「 選秀 」綜藝節目如《PRODUCE 101》,成功捧紅了不少藝人,如金請夏、金世正、男團Wanna One,他們不少是練習生出身,可看得出他們紮實的跳舞根基。
滿足本土 vs 迎合世界(世界觀)
Jpop
「舊一派的經理人公司負責人,民族思想太強,相信日本『最勁』。」Kenny指,當紅的偶像在國內做巡迴演唱會已應接不暇,所以不會刻意安排海外表演。Steve亦補充,日本較著重於內銷市場,屬「內向思維」,同時非常著重維護版權,以維持唱片或下載音樂的銷售。
Kpop
Kpop的黃金時代早已不是賣CD的年代,沒有賣唱片的包袱,積極迎接YouTube的音樂時代,也不重視版權的問題,即使花上大量金錢拍攝MV,也要讓世界各地樂迷看飽看夠,迎合這個時代的大眾需求,並非常看重海外市場。「採用如此積極的策略,為的就是要搶佔世界各地流行文化的市場份額。」Steve表示,打破新的Pop songs格局,絕非易事。
性情中人 vs 集世界之大成(音樂想法)
Jpop
「日本人堅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不遷就不滿足別人的要求,相信『有麝自然香』。」 Steve說。Keyman亦有同樣的結論,「日本人很『禪』,每天都有新的歌手出現,相信『好東西』自然有人會發現,不強求。因此,在日本當歌手,壓力相對不算很大,較舒服自在。」
Keyman非常欣賞日本歌手在現場表演必定都會選擇用 MMO(即只有背景音樂,而韓國偶像大部分都選用 MMM,即採用已錄好的唱歌版本,專注跳舞上),因此看見AKB48、morning娘一邊跳舞一邊唱歌,唱得不好,是可以被原諒。不過,日本偶像舞蹈設計仍然像30年前一樣,沒有多大變化,太原地踏步了。
Kpop
Kpop一直採用世界性的音樂語言來製作音樂,當年為了打進日本市場,不少偶像更唱日文版本的歌,希望盡最大的努力滿足世界各地需要,至於舞蹈方面,則採用韓國風格的刀群舞,節奏感十分強。「亞洲人的面孔,配合歐美的音樂,再加上韓國舞蹈,糅合了3種元素,成功衝出亞洲。
Kpop和Jpop在舞蹈演繹上也各有差異。
結語
群眾的期望
今年特別多韓國及日本偶像輕生,不禁令人惋惜。部分偶像輕生前,同樣面對著群眾嚴厲的網絡欺凌。兩地群眾期望偶像是「完人」(完美的人),但偶像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 卻要遭受那些非常嚴厲和可怕的網上攻擊。Steve也感嘆:「社會對名人都抱有很高的期望,這點可以理解,但是否需要用上如此苛刻的措辭,把別人批評得一文不值呢?如最近Red Velvet的Irene,也只不過是個小小的錯失而已。」
練習生的黑暗面
能夠當上練習生,必須經過淘汰與選拔,絕對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他們都被灌輸著:「不往上爬,就會被淘汰」、「身邊所有人都是對手」等觀念,大家長期處於「挑機mode」的狀態,即使一起訓練的學員,也沒有真正的友誼及朋友,精神壓力,亦會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加上有數年時間不在父母身邊,亦令他們的家庭關係變得疏離。
給香港樂壇的啟示錄
今天的Kpop,影響著世界的音樂軌跡,帶領著流行曲的潮流。 香港廣東歌的黄金時代已不復再,要讓廣東歌重拾昔日光輝,機會微乎其微。無可厚非的是,仍然為香港的樂壇帶來新的啟示, 如有《PRODUCE 101》影子的《全民造星》,已經拍攝到第3季, 創造了好的機會,發掘有潛質的新人,為樂壇帶來新血,亦成功打造了香港偶像組合Mirror。
健吾
日本文化評論人
1995 年,努力備戰會考期間,日子沈悶艱苦,完全沒有生活,這段日子開始從有線電視YMC台的音樂節目,接觸到日本男團V6,亦因此,V6成為他人生第一個沈迷的研究對象,並愛上日本文化,甚至花上30年的時間鑽研日文,目的就是想聽懂日文歌的歌詞。
Keyman Keyman,由1995年開始,從事發行日本唱片香港版的工作達25年,經歷過Jpop最輝煌的時期。
Kenny 亞洲旋風公司董事總經理
1985 年開始從事演唱會工作,安排過多名日本及韓國歌手到香港舉辦演唱會,包括安室内美惠、少女時代等。
Steve 中大社會科學院助理講師
多年來從事韓國文化研究的相關工作。
TEXT: RENEE WU
PHOTO: 網上圖片、KRIS 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