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相信,身高與成就息息相關,為了讓孩子多長幾公分,不惜投入大筆金錢。究竟是什麼樣的方法,讓他們願意砸下重金,只為讓孩子在人群中更具優勢?
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而針對兒童身高問題的「長高診所」也隨之興起,讓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各大醫學中心的兒童內分泌科門診同樣人滿為患,且多數是孩子主動要求父母帶來尋求長高的方法。
看到這種景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不禁感慨,家長真的有必要為了幾公分,而花幾百萬嗎?他表示,可以理解父母帶小孩到醫院打生長激素,無非是希望藉此讓子女突破身高的瓶頸。
在國泰醫院小兒遺傳內分泌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的門診中,約有5成的家長是為了孩子的身高而求診。雖然許多父母知道身高與遺傳有關,但看到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透過生長激素治療,從矮小身材成長為足壇「小巨人」,因此燃起了一線希望。
睡眠不足、缺乏維生素D也會影響發育
打了生長激素一定能長高嗎?國外研究指出,接受生長激素療法的受試者,僅一半的人有效,另一半效果不大,甚至沒效。羅福松臨床觀察發現,大部分的小孩長不高都是睡眠不足、運動量不夠、營養不均衡導致,打生長激素也沒用,等於白花錢。
侯家瑋在診間常碰到的問題是,大部分小孩診斷後,都沒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問題,他直言:「多數小孩因為太晚睡,錯過晚上11點~凌晨3點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
此外,也有孩子因為缺乏運動、挑食、營養不均衡等因素,導致生長發育受影響。
羅福松曾碰到一對年輕父母因孩子身高明顯偏矮,到兒童內分泌科檢查,結果發現孩子缺乏維生素D,導致生長速度減緩,骨齡遲滯。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佝僂症」。經過飲食調整與運動改善後,孩子的身高成長速度大幅提升,目前已達178~180公分。
只有百分之一的人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羅福松強調,與其花費高額費用嘗試各種增高方法,家長更應帶孩子至醫院檢查,找出真正影響生長的原因,才能有效促進發育。他在多年前曾遇到有個小孩,父母身高皆在標準之上,從遺傳學角度,預測身高落點應在172~179公分之間。
然而,孩子的實際身高僅166公分,家長擔心可能有潛在疾病,便帶他到北部某醫院就診。醫師根據X光片檢測骨齡後,建議注射生長激素。
在友人介紹下,家長前往林口長庚尋求第二意見。經血液與影像檢查,羅福松認為孩子仍具發育潛力,建議每半年追蹤1次。2年後,小孩的身高增長至181公分。
「孩子身材矮小,並非人人都需要注射生長激素,」羅福松表示,絕大多數透過飲食、睡眠及運動,就可以長高;只有1%的小孩需注射生長激素改善發育不良的問題。
在某些情況下,少部分孩童施打生長激素後能改善身高,例如: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腦下垂體功能低下、俗稱「小胖威利」的普瑞德威利氏症,或因X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透納氏症等。
然而,並非所有孩子都適合施打生長激素,家長需要多一分了解,才不至於因心急而誤用療法。目前醫界公認的行情價,1年的費用是「體重 x 0.85」(單位:萬元),以1名體重 40 公斤的小朋友來說,父母得有心理準備1年必須至少得花34 萬元,而且打了還不一定有效。一般而言,至少要持續注射3至5年。
羅福松表示,家長若預算有限,無須為了讓孩子多長高幾公分,而投入高額費用,且注射生長激素並非毫無風險,國外研究指出,可能引發甲狀腺功能低下、血糖濃度高、頭痛、甚至癌症等問題。
此外,如果小朋友鼻咽組織較肥厚,注射生長激素可能會讓打鼾的情況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錯過適合施打年齡還勉強打生長激素,甚至有可能會造成末端肥大症,讓鼻子、手、腳變大。
建議做好這4件事,自然分泌生長激素
家長如果很在意孩子的身高,希望子女能高人一等,除了可以先到兒童內分泌科作骨齡檢查(左手X光),檢查骨頭的生長板,羅福松及侯家瑋建議父母可以做以下4件事,刺激自然分泌生長激素。
1. 營養均衡
建議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雞肉、蛋類、豆類製品)、富含鈣質與鋅的食物(如海鮮、豬肝、牡蠣、紅肉),以及富含鐵與維生素D的食物。少吃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的食物,如油炸及高油脂食物。
2. 不喝含糖飲料
生長激素是青春期長高不可或缺的角色。羅福松指出,葡萄糖會使胰島素上升,抑制生長激素,因此,最好不要讓孩子喝含糖飲料。
3. 充足睡眠
發育期的小孩每天至少得睡8~10小時,且最好在10點前就寢,生長激素分泌較旺盛,但現代許多學生課業壓力繁重,常常晚上11、12點才睡,可能1天只睡5~6小時,導致生長激素分泌減少。
4. 跳躍運動
運動也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侯家瑋建議發育期的孩子可以多做跳躍動作及伸展,效果比其他運動來得好。最後要提醒家長,女生在8~13歲開始發育,男生約9~14歲時進入成長的關鍵期,家長應多留意身高變化,把握骨骼生長板癒合前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