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綠色生活:打開聲音地圖 邊行邊認 處處聞啼鳥 叫聲知多少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11月30日17:50 • 發布於 2019年11月30日20:30
紅耳鵯–叫聲是清脆的「bulbit」聲(Chung Yun Tak提供)
紅耳鵯–叫聲是清脆的「bulbit」聲(Chung Yun Tak提供)
暗綠繡眼鳥(相思)–叫聲是輕柔的「tzee」聲(Ivan Tse提供)
暗綠繡眼鳥(相思)–叫聲是輕柔的「tzee」聲(Ivan Tse提供)
鵲鴝–叫聲變化多端,時常發出「查」的噴氣聲(Helen Fong提供)
鵲鴝–叫聲變化多端,時常發出「查」的噴氣聲(Helen Fong提供)
紫嘯鶇–叫聲是瞭亮的長嘯聲(Beetle提供)
紫嘯鶇–叫聲是瞭亮的長嘯聲(Beetle提供)
原鴿–叫聲是低沉的「hoo」聲(Ivan Tse提供)
原鴿–叫聲是低沉的「hoo」聲(Ivan Tse提供)

【明報專訊】「你都可以做個練習呀,閉上雙眼, 聽吓現在有幾多種聲?」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陳燕明以溫柔的DJ聲線引導:「呀,原來牠們(雀鳥)的叫聲都好有pattern,隻隻都不同。

例如你剛才聽到好輕的聲,是相思(暗綠繡眼鳥),比較粗糙少少的是紅耳鵯。」觀鳥會和浸會大學合作在11月初推出聲音地圖網站「香港自然蹤跡」,將香港分成一千多個小格,只要按下地圖的任何一格,即可得知該區有什麼雀鳥,還可聽到每種雀鳥的叫聲。

為繁殖?為玩樂? 雀仔點解叫

和陳燕明相約星期二在荔枝角公園訪問,她問:「晏少少啲雀活躍啲,你三點得唔得?」小鳥佇立於中式公園「嶺南之風」的庭閣之上,兩隻鵲鴝結伴在小山丘上游走,樹麻雀成群吱吱喳喳覓食。打開「香港自然蹤跡」網站,荔枝角公園地點編號53R,這個小格呈黃色,顯示在2016至2019年冬季錄得11至20雀鳥物種。訪問期間有一隻原鴿,一直圍着我們所坐的椅子兜圈,後來還跳上小朋友的滑板車,非常趣致。按下網站,徐徐播出原鴿低沉的「hoo hoo」叫聲。

究竟雀鳥在什麼情况才會鳴叫?陳燕明雀躍分享:「我和好多人都傾過,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好科學地回答我,雀鳥好功能性的,是為了繁殖。和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先生討論過,他認為動物是不會浪費energy去做額外東西,所以他都覺得雀仔會叫是為了繁殖,是功能性的,其實真的好視乎由誰人去演繹。」她自己則看過一本音樂家所寫的書,書中認為小鳥鳴叫可以是為了玩樂,未必全然功能性。「現在不是繁殖季(3月中至7月中),但你都聽到雀鳥叫,我覺得可以是和同伴溝通,亦都可以純粹為了玩。我都和別人討論過究竟雀仔有沒有情緒,會不會因為開心所以叫呢?」

繁殖季節 更高頻更多變

資深觀鳥會會員關朗曦亦曾分享有一次在1月的凌晨3時,一隻紫嘯鶇飛到他房間露台發出古怪叫聲,與牠平時的超高音頻叫聲不同,「牠又不是為繁殖而唱歌,又不是早上,所以關朗曦覺得雀仔有時唱歌或叫是可以為了玩的」,陳燕明道。她說人類暫時無辦法證實雀鳥鳴叫的原因,不過有趣的是繁殖季節是會明顯聽到雀鳥的叫聲頻率更高、亦更有變化。

雀鳥的叫聲多數是男還是女?陳燕明搖頭表示不清楚,因為大部分香港常見的公園雀鳥,例如紅耳鵯、麻雀都好難從表面分出性別,要解剖才能知曉,「但鵲鴝(俗稱豬屎渣)可以分性別,男仔全黑色,女仔灰色,或者可以知道是男還是女在叫,但我們沒有特別留意性別」。她又提到一位從事音響工程的朋友留意到鵲鴝的叫聲好有旋律,又有高低音變化,「其他動物做不到,例如蟬和青蛙,但有些雀鳥可以唱出好長的曲目」。她相信人類發明音樂或與大自然息息相關。

16個月收錄雀聲 比早起的鳥兒更早起

觀鳥會外聘了兩至三個研究員專責到戶外收集雀聲,陳燕明笑言不是專業到如電視劇裏佘詩曼拿着好高的咪收音,而是拿着一部約高30厘米的手提錄音機到不同生境,如濕地、農地等記錄。記錄沒有特定時間,「總之一天光就做,因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嘛,因此要比雀仔更早起,有時研究員要3點起牀」。難度在於研究員必須對雀鳥有深厚認識,因為好多時都是先聞其聲,未見其影。「同事好厲害,因為錄雀聲除了要先見到牠叫,指住牠,牠還未停止,繼續叫,又要錄到,真的好不容易。」

網站中大部分雀鳥都有一條獨立錄音,如何從環境聲中抽絲剝繭?「是好難的,雖然有一些指向性的咪,可以當小鳥鳴叫時指着牠錄,但亦好難避免會錄到其他聲,因此事後要做一些整理,利用軟件拆開環境聲。」網站亦詳述了環境聲中的不同元素,例如寫明有風聲、河溪聲。

收錄雀聲前後合共花了16個月,彼時觀鳥會同時做10年一度的雀鳥普查(2016-19年度),因此這次聲音地圖收集雀聲亦採用雀鳥普查方法,以一平方公里為單位,將香港分成1000多個小格,每格用1.5小時至2小時記錄聲音。

唯一美中不足是網站反應較慢,每按地圖一格都要等候至少數秒時間。陳燕明解釋是因為網站有多達6萬多項資料,因此加載需時,但由於資助有限,暫時未有計劃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版本。

量度探究分析 也學習感受

聲音地圖網站的構思源於2016年陳燕明聽了台灣音樂監製吳金黛的講座分享,「吳金黛說當年學習音響工程,原先打算是serve張學友、梅豔芳等歌手錄音,豈料讀完書回到台灣,她將所學習的東西用來serve大自然的動物,在台灣不同地方錄了好多音、好多不同動物叫聲、環境的聲,她創作了一個系列叫《聽見台灣》。」陳燕明深受啟發——香港的自然聲音亦好豐富,她自己一路都是用攝影角度接觸大自然,原來亦可以嘗試用其他五官感受自然。

她反思到以往在自然教育中心當老師,經常帶學生到各處考察做科學探究,需要爭取在一天內完成資料簡報、野外考察、蒐集數據、分析與公布,其實好趕時間。「我當時教地理,其中一個大自然的課題是河道研究,要量度條河幾闊,每隔10 厘米條河幾深,河流流速等。但你不會叫他們一來到先靜靜咁聽吓聽到什麼聲音?」

聲音地圖項目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分為科研和教育兩部分,前者是找調查員到香港不同地方收集聲音,後者是帶不同人認識香港自然環境,例如帶小學生到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位置四圍感受,同時給予他們錄音機收集聲音,回到學校再在地圖上標示雀鳥聲音。

保護自然 普選不可少

今次訪問原先約在11月13日,但前一夜中文大學的警民對壘,陳燕明作為中大舊生難免感到難過。在發放大量催淚彈之後,中大校園內發現一些雀鳥死屍,觀鳥會亦收到不少查詢。觀鳥會官方其後發聲明指,實際上也很難證實死亡個案是否直接由催淚煙引致。但在官方聲明之前,網上有一封以「一群關心雀鳥安危的香港觀鳥會職員」為署名的公開信,則指有理由推斷催淚氣體會刺激甚至危害鳥類,尤其是不能走避飛走的雛鳥。

陳燕明在訪問時以個人名義說:「我絕對覺得我們需要一個民選的政府才可以保護大自然。」她認為有普選未必完全能保護自然,但有普選,政客會聆聽民意,市民若想保護郊野及自然,政客會尊重和聽取民意,而不是現在的情况。她多次強調保護大自然必先處理人心,今年8月她曾撰文說香港海洋需要真普選,眼見政府為了發展大灑庫房金錢建設人工島,「你說海洋哺乳類動物如海豚會識得走,那生活在海牀那些呢?有潛水的朋友在人工島海域拍攝到好靚的海筆珊瑚,牠們不懂走,你一倒泥就淹死了,世上是不是只有人類呢?」

文 // 彭麗芳

圖 // 香港觀鳥會提供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