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訪伯大尼校園 追尋歷史足跡

HKAPA 香港演藝學院

發布於 2023年03月01日03:00

香港演藝學院一年一度的開放日將於三月五日舉行,除灣仔教學大樓外,位於薄扶林的第二校舍伯大尼古蹟校園亦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伯大尼古蹟校園由香港法定古蹟「伯大尼修院」改建而成,二零零三年立法會批准演藝學院復修伯大尼修院,改建為古蹟校園,二零零六年校園正式啟用,成為電影電視學院的校舍。

百年歷史使命

追溯歷史,伯大尼修院於一八七五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興建,由會長奧塞神父設計,白德禮神父協助施工,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療養院,專為罹患熱帶病的神職人員提供休養場所。伯大尼(Bethany)的希臘原文是Bethania,意指「受苦之家」,聖經記載伯大尼距離耶路撒冷約三公里,耶穌經常帶門徒往返伯大尼醫治病患。在修院前門的花崗石門楣上,就以拉丁文石刻《若望福音》的金句:「Domine, ecce quem amas infirmatur. Jn III.」意思是請天主看顧所鍾愛的病人。

修院一直照顧需要療養的神職人員,直到巴黎外方傳教會淡出香港,至一九七四年才正式關閉。從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一整個世紀期間,修院共接待約六千名傳教士。伯大尼修院關閉後曾由香港置地集團接手,其後業權交還香港政府,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七年租予香港大學出版社。二零零二年,港府決定斥資修復伯大尼,翌年立法會批准演藝學院負責復修工程,並改建為電影電視學院校舍,定期開放予市民和遊客參觀。

復修三年重塑舊貌

伯大尼修院為新哥德式風格建築,原本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設計布局呈對稱「H」形。建築物四面均有外廊,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硺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遊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小教堂為焦點,教堂頂部建設仿十三世紀法國哥德式支柱,內部拱形圓頂參考中世紀建築風格,兩側空間原本各設祭壇供神父誦經。

當演藝學院接收建築物時,發現教堂內部的陳設都被移走,復修團隊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同時向附近屋苑、學校、教會等打聽和搜尋,成功尋回部分彩繪玻璃、門徒雕像、教堂大門等,惟部分文物下落不明,學院及團隊利用現代科技進行修復及倒模仿製,最終於二零零六年完成復修工程,重塑伯大尼小教堂的原貌。

署理副校長(學術)及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司徒捷教授
署理副校長(學術)及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司徒捷教授

古蹟校舍現代教學

經過復修後的伯大尼校園由伯大尼劇院、包玉剛禮堂和伯大尼小教堂三部分組成,從一樓露台可欣賞小教堂的外貌及哥德式建築特有的飛扶壁,遠眺更可一覽南區的山巒島嶼。包玉剛禮堂位於二樓,金字塔形玻璃屋頂在復修時加建,同層設有放映室、視聽室和製作設計室等。地下酒窖則復修為博物館,介紹伯大尼和巴黎外方傳教會在過去三個世紀於亞洲傳教的歷史足跡。

每天穿梭於這座新舊交融的建築之中教學與工作的演藝學院署理副校長(學術)及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司徒捷教授,享受古蹟校園的典雅氛圍與現代設施,「伯大尼校園是一個充滿啟發性的創意環境。學生每日上下課時必經漂亮的走廊、高高的天花,還有定期舉行婚禮的中央教堂,處處令人想起昔日的歷史片段。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空間,同時為現代電影製作提供了一些最先進的影視製作設備。」

為表揚演藝學院就保護及修復伯大尼作出的貢獻,二零零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伯大尼修院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的榮譽獎;二零一三年,香港政府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伯大尼修院列為法定古蹟。目前,伯大尼修院被譽為城中的隱世打卡勝地,日常可供租借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電影《星願》曾在伯大尼取景;小教堂更連續多年成為最受歡迎的婚禮場地之一,平日需預約購票入內參觀。演藝學院開放日當天,市民可免費參觀伯大尼校園,在莊嚴典雅的古蹟內欣賞多項精彩表演。

伯大尼小教堂獲生活易 ESDlife 頒發十年榮譽大獎。
伯大尼小教堂獲生活易 ESDlife 頒發十年榮譽大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