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照明技術發展,人類越來越多採用節能、寬光譜的發光二極體(LED),而減少採較耗能的窄光譜低壓鈉(LPS)照明技術,但最新的研究指,在LED燈照明下,部份生物會在黑暗中更顯眼,更容易被獵食者捕食。
該研究由普利茅斯大學和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 (PML) 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應用生態學雜誌》上、由Oak McMahon博士發表。這是其中一項最早的、研究夜間人工照明如何影響沿海物種偽裝機制。研究選擇了世界各地常見的海岸生物玉黍螺作模擬獵物,並用黃色、橄欖綠及啡色的作對比,研究不同顏色的玉黍螺,在黑夜中的不同光線下,對獵食者而言是否顯眼。為更全面了解不同獵食者的視角;研究人員模擬3種天空及海洋的捕食者:黑脊鷗、穴棲無眉䲁及普通濱蟹;研究將傳統的LPS照明,與LED、高壓鈉(HPS)及金屬鹵素燈(MH)作比較。
模擬結果顯示,在 LPS照明下,所有玉黍螺都能有效偽裝起來,然而在新式LED照明及其他技術下,黃色的玉黍螺比啡色及橄欖綠色的更顯眼,意味黃色的玉黍螺更容易受到生命威脅。
當某種顏色的獵物,比其他顏色的更容易被捕食,具較顯眼顏色的獵物為求生存,或被迫遷移到更適合隱匿的棲息地,但更壞的情況是,某顏色的族群或會面臨瀕臨絕種。無論是遷移還是減少族群數目,同會令該物種變得同質化,即減少物種的基因的多樣性,而基因的多樣性對應變外來環境變化非常重要。
該研究的合著者 Tim Smyth 博士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全天候照亮環境的照明形式,改變城市景觀,並迎來了一些人所謂的「城市新世」(Urbanocene)。從 1970 年代和 80 年代我年輕時典型的城市橙色光芒,轉向現時普及的節能LED。」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強調規劃者和環境管理者可考慮不同方法,以緩解對生態的影響,例如減少照明、屏蔽燈光、如需求迫切才採用部分夜間照明,以及控制照明光譜等等。雖然最直接的建議是使用窄光譜照明來避免這些影響,但其實所有光譜所造成的光害都會影響生態。Tim Smyth指出:「自然世界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適應我們對環境的人為改變。我們需要學習調整我們的技術,以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資料來源:
Broad spectrum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increases the conspicuousness of camouflaged prey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4146?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organic&HootpostID=dba551f3-8635-45bf-90c0-1d57b5dddc8e&Profile=wiley+ecology+%26+evolution
Losing the cover of darkness
https://www.plymouth.ac.uk/news/losing-the-cover-of-darkness
▼ Follow 風火山林
Website:https://hikingwindfire.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ikingwindfir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ikingwindfire.h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