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光州】盤索里 聲音的眾與異

明報

更新於 12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第四畫廊呈現寬闊地景,圖中前方為Bianca Bondi裝置作品The Long Dark Swim。(作者提供)
第四畫廊呈現寬闊地景,圖中前方為Bianca Bondi裝置作品The Long Dark Swim。(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現今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極度細微』(infinitely small),你看不到的。」擔任韓國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的著名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說,包括病毒、二氧化碳,甚至資本主義,均帶來無孔不入的麻木感。他以韓國傳統民間說唱「盤索里」為本屆主題,讓人重新細聽與他者的關係。

展覽定位令我想到有幾位朋友,邊吃飯邊看YouTube時至少校兩倍速,遲慢的我完全聽不到影片內容,他卻說有時可看更快,一心幾用。我很佩服,亦好奇他日常傾偈會否感到現場的人類都太慢?就只是我們之間,接收資訊的習慣已差異甚大。Nicolas Bourriaud在展覽亦考驗觀眾專注力,建構不同作品聲音交疊的場景。這也是對自己及團隊的挑戰,畢竟一個畫廊有那麼多媒體作品,聲音、燈光可滲透空間,必會影響到整體呈現。

展覽分佈整整五大展廳,呈現72位藝術家的作品,我分幾天才看得完。Nicolas Bourriaud近10多年主力書寫人類世(Anthropocene)。首個展區Feedback Effect講述人類活動「飽和」的地球,人剝削其他物種,以至人對人的文化與政治欺壓。展覽特意在入口設置一條全黑隧道,配合Emeka Ogboh的聲音作品,為尼日利亞某個街市的人沸聲,完全奪去視覺元素,讓人在黑暗遊蕩。首展廳把空間規劃成一條線性旅程,策展團隊大致控制了你如何走。然而,當走到愈後的展廳,空間就愈遼闊,你可更自由地遊蕩,形成自己一套思考作品的邏輯。

非人類中心(non-human cententric)的討論發展多年,此展作品不少涉足至此,部分離不開再現某種固定、對立的符號,然而有些作品亦甚為耐看。例如,來自中國雲南的程新皓在影片Stratums and Erratics中,一直踢着地上一顆石子,由石子領路走過城鄉,反思國族社政和自然資源的張力。韓國藝術組合Unmake Lab作品Ecology for the Non-futures,則利用AI分析人類破壞環境的數據,生成半真半假的夜間動物影像,讓地景、物種甚至物件做主角,詭異地預示未來。

「盤索里」有眾人的聲音之意。由於為「聲傳授聲」,即使是同一首曲目,唱家可有不同演繹,容許相異共存。宏觀而言,全球雙年展面對碳排放、環境污染、贊助資金公義、與社區割裂,以及實際戰爭如以巴衝突,矛盾在2022年德國Documenta 15後更為明顯。雙年展是否仍為一個可開放回應世界潮流的場域,仍有待留意。至於遠在香港的個體,我想到一小步──在日常生活好好聆聽,正是保存各人輕聲細語的可能。因為有人肯真心聽,就有空間。

作者簡介: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文:小東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