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吾生有杏:醫生的至愛?

明報

更新於 03月30日17:20 • 發布於 03月30日20:30

【明報專訊】「陳教授,你知道你們在公院當醫生最喜歡是什麼嗎?」一個「棟篤笑」主持在一個慈善晚宴上,冷不及防地問我這個奇怪的問題。我想了一想便回答:「救傷扶危!」那個主持搖了搖頭,笑着說:「是電腦熒幕!」跟着他再問我:「那麼私家醫生最喜歡又是什麼呢?」這次我沉默不回答,他便說:「是我們的保險單!」於是全場大笑,掌聲不絕……

小心翼翼的流水作業

隨着時代改變,醫生留給大眾市民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很大的變化。小時候,我眼中的醫生大多是高高在上,不太願意與病人說話。雖然那些年的醫生並不友善,但黎民百姓一般知識水平較低,所以病人及家屬只好聽天由命,但願藥到病除、平安出院,對服務態度幾乎沒有要求。我猜想當年做醫生應該比現今做醫生容易得多,因為「醫生永遠是對的」,甚少聽聞醫生被投訴。在學生年代,我也見證了不少「疑似」醫療事故,最後亦是不了了之。

社會進步了,大眾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而社會對「錯誤」往往是「零容忍」,所以「人誰無過」似乎並不適用於醫生。為了盡量減低出錯機率,現代醫療系統有嚴謹的程序去遵守,例如清晰不含糊的電腦紀錄。為病人檢測亦變得不需要邏輯分析,一於「大包圍」,正所謂「唔怕一萬,最怕萬一」。

因此,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亦變成了一種既小心翼翼卻又流水作業式的服務。在缺乏互信的環境下,「妙手仁心」變得愈來愈遙遠了。在公營醫療制度下,重點是高效率,就是如何使用有限資源提供最有效而低失誤的服務。可是世上並沒有真正「價廉物美」的醫療服務,平心而論,香港的公營醫療於「醫病」水平上真的是首屈一指,比很多先進國家及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

醫生與病人同坐一條船

可是市民大眾所渴望的並不單是「醫病」,更要「醫人」,在壓力日益龐大的公營醫療下,「仁心仁術」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行醫者固然要不斷提醒自己必須毋忘初心,不要讓「工作壓力大」成為忽略病人心靈的藉口,我亦希望病人及家屬對那些血肉之軀的醫護多一點包容。其實在公營醫療體系內,醫生與病人都同坐一條船,要懂得易地而處,才能做到醫者父母心,病者得到身心的全面治療和照護。

文:陳家亮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