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 1-2% 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 3-5 倍。醫師表示,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 2 倍,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建議最好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53 歲任職於科技業劉先生因陣發性心房顫動於他院就診,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仍頻繁發作。智慧型手錶近一、兩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 10-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轉至台北榮總心臟內科診治,並於6月接受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術(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術後症狀大幅改善,至今未再出現不適。
年紀越大越會發生心律不整
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發作時,由於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根據統計,心房顫動發生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 3-5 倍,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 2 倍。
羅力瑋說明,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
心導管消融術手術時間、併發症少
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40 %,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至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
北榮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
除了可以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也從3至4小時縮短至1到2小時內,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