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基隆增「第25小時」 梳理生命驟然衝擊

明報

更新於 12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基隆美術館–在海港旁,基隆美術館改建自擁有逾35年歷史的基隆文化中心,現正舉行「第25小時」展覽,讓來者沉浸在這額外的時空,反芻那些日常中無法好好消化的生命經驗,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圖為丘智偉作品《橋樑之下》,透過投影擺設將展覽空間化作高架橋下的空間,讓人感受快/慢共存一地的割裂。(基隆美術館提供)
基隆美術館–在海港旁,基隆美術館改建自擁有逾35年歷史的基隆文化中心,現正舉行「第25小時」展覽,讓來者沉浸在這額外的時空,反芻那些日常中無法好好消化的生命經驗,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圖為丘智偉作品《橋樑之下》,透過投影擺設將展覽空間化作高架橋下的空間,讓人感受快/慢共存一地的割裂。(基隆美術館提供)
下道基行在311大地震後在日本各地拍攝「類似橋」的景象,連結道路和生活的「小橋」是工具也是結構,創作出作品《橋》。(基隆美術館提供)
下道基行在311大地震後在日本各地拍攝「類似橋」的景象,連結道路和生活的「小橋」是工具也是結構,創作出作品《橋》。(基隆美術館提供)
大型空間互動雕塑《蔓舞奇境》由雙人藝術家Clédat & Petitpierre依照場地規劃,並由台灣團隊製作。(基隆美術館提供)
大型空間互動雕塑《蔓舞奇境》由雙人藝術家Clédat & Petitpierre依照場地規劃,並由台灣團隊製作。(基隆美術館提供)
事先在基隆田野考察的鈴木悠哉,其作品《內庭/外庭》以當地常見的户前小花園為靈感。(基隆美術館提供)
事先在基隆田野考察的鈴木悠哉,其作品《內庭/外庭》以當地常見的户前小花園為靈感。(基隆美術館提供)
陳為榛作品《家飾》把一些日常生活物件以既合理又反常的邏輯收藏,或重新設計。(基隆美術館提供)
陳為榛作品《家飾》把一些日常生活物件以既合理又反常的邏輯收藏,或重新設計。(基隆美術館提供)
背對基隆港,毛利悠子作品Piano Solo-Ohara一邊播放着海浪影像,一邊自動演奏着轉化自美術館現場聲響與自然之聲的交響曲。(基隆美術館提供)
背對基隆港,毛利悠子作品Piano Solo-Ohara一邊播放着海浪影像,一邊自動演奏着轉化自美術館現場聲響與自然之聲的交響曲。(基隆美術館提供)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曾任職基隆港務局的詩人鄭愁予寫下過〈偈〉一詩,並在詩首拋下這一句話。也許,在海港的時光總會勾起人對時間的思考,但對那些在日常中突然冒起,迫使人改變生活樣態的尖刺,我們卻無力無暇應對,只能任由其進入生命,遂成了時間的迷途者、流浪客。但是,海或許能夠包容這一切的突如其來——不論是災難、殖民、勞動。

在基隆港口不遠處的基隆美術館,黃郁捷與林裕軒正在策展「第25小時」,在額外的時空中我們不用流浪,得以好好梳理那些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衝擊。

「剝洋葱」策展 藝術家共享生命經驗

「作品雖自個人經驗出發,但往上延伸時可碰觸到更普世的議題。」黃郁捷指,策展過程好像在「一層一層剝洋葱」,始於與幾個藝術家的談話,發現人經歷過某些特殊生命事件後,彷彿都會不約而同地從日常延伸出另外一個時空——災難、殖民、勞動。黃郁捷與林裕軒以一直關注的幾個藝術家為核心,自他們的作品輻射出不同的議題,找來不同藝術家以作品回應。

展覽網羅了17組來自7個國家或地區的藝術家作品,縱然來自不同地區,但對生命經驗的反應,卻總能共享。那些因繁忙生活被迫變得麻木的情感,還有在衝擊過後生命與世界凝滯停頓的感覺,原來都是一樣。

以人的經驗為核心,展覽作品都源自那些內在於日常,但延異於平常的生命經驗,例如成為母親後對兒童觀察世界視點的覺知,或是地震後的生活日常。林裕軒認為作品描述的「其實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但與所謂的正常生活有一個很大分別」。這些種種因疫情、災難,不同生命經驗而來的變化,平時不易講的東西,都可被展覽所營造的「多出來的1小時」所包容。

林裕軒提到,展覽作品源於不同人的生命經驗,希望透過空間的設計,使觀眾進入作品背後故事的時空。故即便是較沉重的議題,也都透過較浪漫的方式表達。黃郁捷舉例,來自日本福島的鈴木悠哉,也以較委婉的方式創作新作,在討論災難時小心翼翼地與它保持距離;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的《橋》亦是一例,林裕軒提到,下道基行在311地震時反問自己「是否要以攝影機記錄地震、災難發生的當下」,思忖過後決定騎着電單車環島拍攝,聚焦形形色色的「橋」——那些因為地殼變形、路面陷落,而在裂縫上臨時鋪搭的木板。對林裕軒而言,這些作品皆在「以一個較輕盈的方式,看待自己跟這些重大事件的關係」。

橋是連接也是區分 「匯聚作品間對話」

橋,可能是連接,也可能是區分。台灣藝術家丘智偉的《橋樑之下》,便通過投影自身在高架橋下拍攝的各種風景,以及在空間內設置各種裝置,使人有如置身於高架橋之下。林裕軒認為橋樑在此作中,化為了區分同一地方兩種相反生活節奏的事物,「當上方的車輛高速行走,下面的民眾卻在慢跑休憩」。這種藝術家們對同一議題或事物的不同詮釋,也是他眼中不同作品對話的契機。

因鹹腥海風而擺動的風鈴,還有館內那些看似「未翻修」的角落,都昭示着展場的不普通。林裕軒指美術館自文化中心改建而來,不是常規展覽的白盒子空間,不少地方都能看出原來的痕迹,也能從館內望到基隆港口,如何將作品適當地放到空間裏便成了策展的挑戰;黃郁捷則認為場地的特性,推動藝術家不同嘗試。兩人以法國雙人藝術家Clédat & Petitpierre的《蔓舞奇境》為例,該作雖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卻為台灣劇場藝術工作者們一同製作。當初在獲得展出授權後由藝術家依照場地規劃,因地制宜調整形態,打破柱子對展品的限制。

黃郁捷也提起藝術家楊健生設於1樓大門的作品《玻璃百葉窗002》,以馬達帶動窗簾刮過玻璃,借聲音表現百葉窗一層層的視覺結構。藝術家以居所常見物件為媒材,一方面回應到他從馬來西亞到台北念書的個人經歷,另一方面則透過由殖民者引進兩地的「雨淋板」梳理殖民史。再向內走,先經過鈴木悠哉形似户前花園的作品《內庭/外庭》,再有陳為榛作品《家飾》,看見被鑲嵌在廚櫃磁磚列陣中的陶瓷盤子等被錯置的日常物件。在黃郁捷眼中,這3件作品都在探討人和空間的關係,故安排窗戶、花園、室內的擺設漸次出現,令觀賞過程如「經過家前小花園,再進入室內空間」。

而貫穿3層的展廳之間,存在着一個從城市/身體、空間/身體等不同議題的對話,慢慢往上延伸的觀賞動線。黃郁捷形容,「不同軸線自1樓爬升到M層的同時也被漸漸打散,終在3樓匯聚出不同軸線、不同作品之間的對話」。

以基隆為題 表現在地質感

作為基隆美術館的首場國際展覽,展品雖然囊括香港、日本等地的藝術家,卻仍然着重在地質感。黃郁捷便指來自香港藝術家鄺鎮禧,以及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和鈴木悠哉,都曾在4月時受邀到台灣田野調查,希望借觀察基隆與台灣的街道,做出更符合當地空間型態的作品。其中鈴木悠哉的《內庭/外庭》便延續「路上觀察學式」風格,以基隆常見的戶前小花園為靈感,自基隆一地的特色,折射出對不同地方「私人/公眾」空間分野的詰問。

潮聲傳來,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作品Piano Solo-Ohara兀自演奏着由預先收錄的自然聲響與現場環境音換算的交響曲。黃郁捷指「這裏可能是少數可以直接看到海的美術館,所以我們都希望在視覺呈現上把海的元素刻進來」。故作品雖非首次在台灣展出,這次卻以無邊框大型LED熒幕取代電視,使影片內的海景與窗外的基隆港相映,無意中也突顯了機械、人工與自然的糾纏。

對黃郁捷而言,時間跟空間是密切疊在一起的兩個概念。在經歷過某段很大的生命經驗之後,生活節奏突然被轉變——「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變長了,一天的時間也被拉長,對時空的感知開始不一樣。」那些侵入生活日常而無法好好梳理的異物,不知不覺間形塑出新的日常。惟在這佇立海角某處的建築物中,當一切都在延異、後滯,卻在當下行進的時態中發生,我們得以沉澱、反芻這些曾經未能消化與辨別的情、事與狀態。至於走出這自既定範圍多出來的新時空後,我們可以如何?二人不約而同說:「去海邊走走吧。」

第25小時

日期:即日至12月1日,逢周二至日

時間︰上午9:00至下午5:00

地點: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基隆美術館1樓、M樓與3樓

網址:bit.ly/4fv9AW3

文:鍾卓言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