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雪上加霜「糖尿又肥胖」!醫:恐3大併發症上身!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5月31日03:29 • 發布於 05月31日07:30 • 王芊淩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每年新發生糖尿病患者數約有16萬人,且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這類患者往往與體重過重、肥胖脫離不了關係,「糖胖症」不僅帶來不適,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高血糖」與「肥胖」兩者息息相關,2023年有篇全球性心臟衰竭的研究,收案包括日本、大陸、台灣、越南的病人,經過長期追蹤發現,台灣患者死亡率在亞洲四個國家中為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糖尿病與肥胖控制不佳所致。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坦言,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糖胖症」在血糖的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併發症,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或合併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風險也較高。

心血管併發症:肥胖干擾心血管檢測數值判讀

林柏霖提到,肥胖除了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還會干擾心血管檢測數據。例如,心衰竭會檢測由心臟所產生之激素-利鈉肽(NP),當心臟受損時,NP數值會變高,但肥胖卻讓數值假性變低,進而影響早期發現心血管事件機率,造成死亡風險。

因此,為了防治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腦血管病變等,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友應每年接受至少一次周全性的心血管風險因子評估,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抽菸、早發性冠心病、慢性腎病、蛋白尿等。林柏霖提醒,糖友年齡越大時,產生大血管併發症盛行率越高。

腎臟病變:肥胖讓慢性腎病變風險提高

若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大小血管都會逐漸發生相關病變,而腎臟是最直接會被影響到的器官。糖尿病腎病變從「腎絲球」開始,在疾病初期高血糖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腎絲球基底膜出現病變。

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徐世平分析,臨床觀察,肥胖族群較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腎傷害,像是「腎絲球硬化症」,尤其是合併有嚴重蛋白尿者,通常很快就會進展到末期腎病變的病程,最差情況可能走向洗腎階段。

就數據來看,台灣有一半的洗腎人口都來自於糖尿病。統計中,糖尿病病患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且必須透析治療、腎臟移植比率仍持續逐年增加。

台灣透析技術極佳,但肥胖對洗腎大不利!徐世平解釋,肥胖讓透析品質變差,同樣是洗腎的病人,過胖者會比較不好洗。

血液透析時,肥胖者的體重變化會比較大,血壓容易在洗腎當中出現變化;腹膜透析時,因藥水灌入肚子裡的容量有限,容易洗不乾淨,肥胖者清除率比身材正常者差,體內殘留毒素就會比較多一點。

眼睛病變: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比例高

糖尿病所引起的眼睛病變,包括角膜、視網膜、視神經等都可能被侵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專任主治醫師黃柔蓁提到,最讓醫師擔心的是,眼睛併發症無症狀,容易被忽視。而糖胖症患者比一般糖尿病患,出現眼睛併發症風險更高!她分析,從文獻中觀察到,若糖友多了肥胖因素,出現「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比例有明顯提升。

黃柔蓁分享自己就曾遇過糖尿病患者的周邊視網膜已嚴重出血,但因為黃斑部功能還可以持續運作,視力不受到影響而無感,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者1年需要進行1次眼科篩檢的原因,當然糖胖症病友也是一樣。

「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視網膜病變的關鍵,只要及時採取治療,病情可獲得不同程度的控制。檢查包含視力檢查、眼底攝影、散瞳等,可清楚了解到視神經、血管、黃斑部等狀況,釐清有無早期視網膜病變。常見視網膜病變:

非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底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會出現微血管瘤、出血點、脂質黃色滲出及網膜水腫等。

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血糖控制不良,讓血管繼續被損壞,視網膜上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長到玻璃體中,嚴重時會造成玻璃體出血,甚至牽引性視網膜剝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黃斑水腫:可伴隨非增殖型或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往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發生視力模糊最常見的原因。

神經病變併發症

糖尿病看似無傷大雅,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就會慢慢侵蝕身體各器官,神經病變機會愈大。不過,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邱奕華表示,從現行大規模研究發現,即使血糖正常者,光是肥胖就會大幅增加周邊神經病變的風險。

邱奕華認為,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來推論,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糖胖症患者出現神經變病的風險,會比單純糖尿病者再高些。目前,肥胖是如何導致神經變病尚未有明確答案。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遠端為主的多發性神經變病」,這種變病有個特色,即是腳的症狀會先出現。典型症狀有麻木、感覺功能缺乏,腳的麻痛、刺感、下肢末梢感覺功能會變差。

神經病變難預防!目前防範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式,唯有透過血糖控制,以及即早檢查來處置。因為周邊神經病變也可能是急性發病,造成嚴重的手腳無力及感覺喪失症狀,甚至可能造成終身殘疾,不可不慎!邱奕華提醒,有些長輩眼睛不太好,同住家人可多注意,幫忙定期檢查腳底、腳指縫是否有小傷口。最怕出現小傷口還不自知,等到傷口擴大變成局部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時,相對難處理。

依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 ADA)建議,當被診斷出糖尿病時,應接受相關神經病變篩檢,隨後至少每年都要再評估1次,確認目前神經的功能是否有受損。常見的檢查,包括神經傳導速度、感覺閾值測試、自律神經功能測試等。目前,雖然沒有很好的藥物去反轉神經病變,但透過及早確診,可藉由藥物讓患者減少不適感。

糖尿病可能產生的神經病變

․感覺神經病變:接著痛覺與溫度感覺會變得不敏感,最怕這時若出現小傷口未及時發現,極有可能出現嚴重潰瘍及感染。

․多發性運動神經病變 :往往從末端影響感覺為主,運動神經的影響為輔,感覺的異常感覺降低會有麻、痛感。

․自主神經病變:最常見是姿態性低血壓,突然從坐著要起身時,因血管張力反射異常會出現頭暈目眩,其餘還包括腸胃道蠕動變慢、噁心、便秘或腹瀉。

文/王芊淩、編輯/黃慧玫、圖/林欣儀

諮詢醫師: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徐世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專任主治醫師黃柔蓁、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邱奕華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06&&DoctorID=83105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