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誰?為甚麼我會在這裡?」不知道大家有否試過瞥見鏡中的自己時,忽地感到強烈的抽離與迷惑,腦海傳來一句︰我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而來。前陣子聽到電影《芭比》(Barbie) 主題曲《What was I made for?》,細看歌詞,Billie Eilish 吟唱的不只是 Barbie 置身失序世界時的茫然若失,而是我們與 Barbie 面對存在危機時難以驅散的焦慮。
Takin'a drive, I was an ideal
Looked so alive, turns out I'm not real
Just somethin' you paid for What was I made for?
著名精神醫學大師 Irvin Yalom 在 1980 年發表著作《存在主義療法》(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他提出使人感到存在危機的四大原因為死亡 (Death)﹑自由 (Freedom)﹑孤獨 (Isolation) 及意義 ( Meaninglessness)。
芭比之所以感到存在危機,正正是遇上使她懷疑自我意義的事。她的自我世界 (Eigenwelt) 與共有世界 (Mitwelt) 脫離想像︰她在洗澡時沒有水,大腿出現橙皮紋、腳跟碰地、有腳臭……她不再符合自己、同儕,甚至社會所設定的審美標準。
她一直深信 Barbie 的存在令世界變好,但來到 Real World 後,她發現這裡的人討厭 Barbie 塑造女性刻板形象。當她從現實世界回到 Barbie land,發現該地變成被 Ken 統治的 Kendom,那裡同樣充斥操控與憎恨,其他 Barbie 被洗腦而自貶。當她看到 Ken 把她的華麗衣飾拋出屋外時,Barbie 終於抵不住現實與想像的落差而崩潰——她的價值觀與世界真實面貌徹底脫軌了。她失去了一切,不再「完美」,因認為喪失自我價值而萎頓不振。
When did it end? All the enjoyment
I'm sad again, don't tell my boyfriend
It's not what he's made for. What was I made for?
然而,「完美」是 Barbie 的真我嗎?在 Barbie Land 中,每人都叫作 Barbie,象徵著美麗、自信而獨立。只是每天笑臉迎人,以光鮮衣著示人就是每人所追求的意義嗎?
居於遠離 Party 與浮華的怪芭比 (Weird Barbie) 是當中最獨特的存在,她不受限於大眾框架,不沉醉於虛幻的粉紅色世界;她一頭亂髮,有色眼鏡無法動搖她以最自在安然的姿態展示真我。她知道自己是誰,不需他者來定義。
電影接近尾聲,Ken 向 Barbie 坦言即使擁有一切,他仍感到空虛。Barbie 開解他:
You're not your girlfriend. You're not your house. You're not your mink. You're not even beach. Maybe all the things you thought made you you, aren't really you.
他恍然大悟,不再以「I am Ken」回應,而是自信地說「Ken is me」。他不再是世上千千萬萬個 Ken,而是走出 Barbie 陰影下獨一無二的個體。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