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斯理科幻小說常提及一些宗教寶物出土時發生的連串奇情故事。最近,蘇富比展示一批1898年在印度北部比普羅瓦考古發現的釋迦牟尼佛寶聖物,其發掘過程也同樣傳奇。珍品這次首度來港,於拍賣行旗艦藝廊展出,拍賣行專家指這是現存最重要的佛教寶物之一,故特別提供專屬導賞時段,讓喜愛珍寶的藏家深入了解。
佛陀遺骨獻給暹羅國王 部分珠寶獲准私藏
今次展品是來自英國工程師威廉.克拉斯頓.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1852至1936年),他亦是尼泊爾邊境以南一系列莊園的管理者兼藏家。在大約百年前,他的團隊於印度北部比普羅瓦的一座古佛塔(Piprahwa stupa)中發現了一批珍寶,包括附有銘文印證歷史價值的佛陀遺骨舍利壇罐。
拍賣行專家指,考古發現的佛骨舍利被贈予佛教國度暹羅(現泰國中部地區),獻給當時暹羅國王拉瑪五世(1853至1910年),之後被分配至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佛寺供奉逾一個世紀;而佛塔中的佛聖珠寶、金屬錘花片飾等寶物,則贈予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在發掘中盡心盡力的佩沛,獲准保留小部分重複款式的佛寶作私人收藏,自此由其家族代代相傳至今。這批珍藏預計在展覽後,會在拍賣行今年5月的香港亞洲藝術周單一拍品專場亮相。
受尼泊爾考古影響 發掘印度古老土丘
佩沛獲得有關寶物背後有着深厚因緣。拍賣行專家指,19世紀末是佛教考古史的重要時刻,考古學家紛紛按中國朝聖僧侶的足迹,尋找印度佛教影響所及的聖地。在1896年的一次尼泊爾藍毗尼地區的考古行動中,考古學家取得突破,發掘了銘刻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詔書的石柱,當中銘文標識了此處是釋迦佛陀的誕生之地。這次發現啟發了佩沛,他在該發掘地點以南約19公里的印度比普羅瓦一帶考古,並選了數座古老土丘中最大的一座重點發掘。
當時印度中部和西北部的人們,因飢餓和流行病,死亡率極高,佩沛的團隊需在惡劣環境中工作。他們花了數星期清理土丘上的土壤和茂密的灌木葉,只挖掘出一些堅硬的磚塊,佩沛諮詢其他古印度歷史和考古學家意見後,堅持發掘下去。拍賣行專家指,1898年佩沛的團隊在這裏發現了一座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塔基,當中承載着近1800件閃耀的寶石、半寶石、珍珠、珊瑚,以及刻花的金葉銀葉等。這些珍寶的設計和其他孔雀王朝的重要佛教遺址所發現的一致,而壇罐上的銘文寫着「釋迦族之聖人佛陀的親身舍利」,經考古學家兼古印度語言學家Dr. Harry Falk研究,銘文的類型、用詞、材料等,均是出自阿育王時代。
佛寶出自阿育王時代 引發連串考古活動
拍賣行專家指,今次來港展出的一批佛寶相信同樣來自阿育王時代,推算其在約公元前240年被放進翻新的佛塔中以記功德。佩沛曾把有關發掘事件在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中發表。1971年印度政府批准在佛塔附近作其他考古發掘活動,結果在發現舍利罐的地下層中找到兩個石室,並出土了其他石棺和陶盆。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再次研究佩沛1898年的發現,亦表示是出自阿育王時代。佩沛當年一個意念,不但引發當地連串考古發掘研究,還使該地區成為重要的佛教朝聖地,為當地帶來了旅遊收入和經濟發展機會。
因佩沛能堅持初心,今次展出的珍寶能在民間流傳。1898年珍寶出土後,經暹羅國王拉瑪五世的表親,王子僧人金納瓦拉萬薩尊者(1851至1935年)積極斡旋,佩沛終說服印度政府將發現所得贈予暹羅國王。拉瑪五世將部分珍寶送至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宮大金塔和斯里蘭卡各地,並在過去逾一個世紀供奉於東南亞和南亞最重要的佛寺。出土的大部分佛寶花珠交由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典藏。佩沛沒有將所獲分配的珍寶變賣圖利,他以收藏用的框架細心地陳列,自此由其家族悉心傳承,其間多次借展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館,包括2023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蘇富比亞洲區主席及亞洲藝術部主席兼環球主管仇國仕指,這批珍寶能讓人將靈性引導至更高境界,而比普羅瓦的佛教珍寶結合各類設計,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公開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3日
地點:中環干諾道中8號置地遮打蘇富比旗艦藝廊
開放時間:周一至六上午11:00至晚上7:00;周日至晚上6:00
專屬觀賞預約:sothebys.com/thepiprahwa
(每日上午11:00、11:20、11:40共3節)
文:呂一心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