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Leonard Cohen
輕閉雙眼, 想像一個沒有光的畫面,想像乘著小舟緩緩划進一片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想像跟著光走進去後的畫面有著什麼樣的聲音……
「光」怎會有聲音呢?光讓我們看得見, 而在看見的那一霎那,即便是無聲的,心中是否也浮現出伴隨著動人樂曲般的美妙情境?
《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周圍光環境優化案》。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趙宇晨攝。
光是種魔力,無形的光卻賦予空間生命與豐富的表情。光與空間彼此獨立,卻又相輔相成,訴說迷人的故事情境。2014年創立的 CosmoC 沁弦設計,便整合室內設計、綠建築、建築照明與燈光設計等專業領域,組成「築形」與「築影」兩大團隊,期許自家設計能夠擁有「滲透力」,可以「沁人心扉之深」,如同「弦外之音之廣」。
其中,「築影」團隊由林靖祐總監主導,負責建築照明與燈光設計。大學就讀室內設計的林靖祐總監,畢業後遠赴美國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攻讀建築照明設計碩士,曾任職於紐約OVI(Office For Visual Interaction)建築照明設計事務所,參與多項國際知名建案燈光設計,現任實踐大學、東海大學建築系、台北藝術大學新媒系兼任講師。
CosmoC 沁弦·築影 林靖祐總監。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張正毅攝。
光在空間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林靖祐總監給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就像一個樂團裡的鼓手,絕不是主角但偶爾有精彩的solo; 一首歌常在鼓聲落下的那一霎那,節奏更加鮮明了,氣氛被炒熱了,聽眾不覺中也就跟著就進入了美妙的情境裡了…」
光與建築組成一首動人的樂曲, 在鼓聲落下的那一霎那,節奏更加鮮明了。建築外觀設計: 沁弦·築形。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林靖祐攝。
深耕燈光設計領域的林靖祐總監,對「光」具有專業理性與感性的敏銳度。他認為,設計不該流於表面形式,得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美感之外,更需有不同層面的意涵,如同「光」不僅是功能性的照明,也是形塑環境氛圍與故事意象的藝術語言。
「燈光營造的氛圍是感性浪漫的,背後卻是經過理性思考與精密計算構成的結果。」林靖祐總監表示,光源的種類、色溫(顏色)與光照強弱,能創造出不同情境與層次效果,而同樣的光照射在木材、塑膠、金屬、鏡面或布料等不同材質,也會呈現不同的視覺感受。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 學校建築正是光的理性機能與感性美學的互動空間。建築設計: 嶼山工房 + 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岑修賢攝。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室內空間設計: 清禾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岑修賢攝。
他繼續說明,燈光設計師是「預知」照明後呈現的結果,才創造出燈光的配置與組合。空間中的任何物件都必須透過光讓肉眼看見,而光亦是透過不同的「介質」而顯精彩,無論是物件的材質或顏色都是影響視覺效果與創造氛圍的關鍵。
光與材質、顏色創造出不同情境與層次效果,《北京紫玉會所》。室內設計:紐約plus one + 台北雅設設計。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
《北京紫玉會所》。室內設計:紐約plus one + 台北雅設設計。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
光與「介質」的演繹使空間更顯精彩,台中《順天科博接待中心》。空間設計:王子設計有限公司 。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劉森永攝。
光與建築形塑環境氛圍,台中《順天科博接待中心》。空間設計:王子設計有限公司 。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劉森永攝。
對周圍環境與空間配置的敏銳觀察,是提出照明燈光設計的重要前提。在優化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周圍的燈光前,林靖祐總監進行縝密的基地調查,發現池邊的木棧道與小徑的光源色溫凌亂、缺乏整體性,且燈具裝設位置與投光角度偏高,容易影響行人視線。因此,創造優良舒適的夜間「光環境」是優化此案第一個重要的課題。
步道區的低矮的訂製燈具不僅照顧了人行動線的基本照度需求,亦降低了光線造成人眼不適的「眩光」感。《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周圍光環境優化案》。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趙宇晨攝。
林靖祐總監採用了相同的光源與色溫,並降低了所有燈具的「尺度」(高度), 步道區的低矮的訂製燈具不僅照顧了人行動線的基本照度需求,讓行人「跟著光走」的同時,卻大大降低了光線造成人眼不適的「眩光」感,也弱化生態池周圍的光害。當走在這條悠悠小徑,伴隨在側的是文創大樓映照在湖面的倒影,而另一邊的蓊鬱樹林則是透過隱身錯落在樹林裡的投光燈營造的光影層次。
木棧道區以長板座椅下方的間接照明、隱藏於湖畔旁的階梯與欄杆扶手下方的連續燈帶作為主要的照明,在一致性的設計原則下創造了清晰明瞭的動線,亦豐富了空間的表情。林靖祐總監說著,木棧道區是夜晚適合逗留的好地方,夜裡,人們來到這裡,不會有太眩光奪目的光照打擾,坐在下方有著幽微光照的長板凳上,會發現一旁樹穴的低矮燈柱正緩慢地,有著宛若呼吸般的發光頻率,營造著沉穩、寧靜平和的空間氛圍。
幽微光照下的木棧道區是夜晚適合逗留的好地方。《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周圍光環境優化案》。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趙宇晨攝。
《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周圍光環境優化案》。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趙宇晨攝。
光也能引領人們遠離城市裡的喧囂,沉澱繁雜的思緒。2014年,林靖祐總監為台東美術館前的地景藝術《浮光》設計夜間照明,當夜幕降臨時,鋁製柱列垂直錯落構成的線性廊道紛紛被打亮,形塑為曖昧幽微的空間。從遠方望去顯得更加縹緲輕盈,而身在其中的觀者彷彿融入環境景物,靜心欣賞眼前風光。
《浮光》台東美術館。建築設計:嶼山工房 。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林靖祐攝。
《浮光》台東美術館。建築設計:嶼山工房 。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林靖祐攝。
在不同場域與不同需求裡,燈光所扮演的角色便有所差異。有時是營造氛圍、裝飾空間與改善城市風景,有時也可以突顯商品與藝術品的魅力,甚至能運用光創作互動裝置。
2016年,林靖祐總監接受宜東文化邀請,為「界域之外-當代光影藝術創作展」創作藝術裝置《力光見影》,在約莫7坪大的空間呈現「光的遊樂場」,讓參觀者能運用「壓力」的強弱與燈光裝置互動,將「力的傳達」同步轉化為顯現於地板之光影強弱的效果。當人們以身體重量坐壓或以手按壓如椅凳般的燈光裝置,施予的力量越大,裝置顯現的光照強度越強,同時投影於地面的光影面積越大,效果越為顯著。
榮獲德國 2017 iF設計獎、Red Dot 紅點設計獎、TID Awar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金獎與金點設計獎殊榮的燈光裝置作品《力光見影》。 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劉森永攝。
而當「壓力」消失了,裝置立即回覆原始設定狀態,本體僅發出柔和的微光與小範圍的投影。 林靖祐總監談到,此作品以「光影」為介質,將無形的「壓力」轉化為有形的光影效果,讓參觀者與裝置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強烈體驗到光與人之間,存在有形與無形的互動關係。
《力光見影》運用「壓力」的強弱與燈光裝置互動,將「力的傳達」同步轉化為顯現於地板之光影強弱的效果。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陳藝堂攝。
田中央工作群「Living in Place 」國際巡迴展(東京)。空間規劃: 嶼山工房 。圖/ CosmoC 沁弦設計 提供,Nacasa_Partners 攝。
城市建築、室內空間的照明、商業亦或居家氛圍的營造、藝術品的展示等,都離不開燈光的刻劃與渲染。燈光在表達情緒與創造想像的同時,不僅賦予空間新的意涵、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空間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靈魂。
「光間 」高雄美術館104及105展覽室空間重塑工程暨《靜河流深》展覽。空間規劃: 禾磊建築 。圖/ CosmoC 沁弦設計提供,吳明杰攝。
延伸閱讀:回歸細膩的材質之美 賦予空間靈魂 | CosmoC 沁弦·築形 黃湘洋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