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完美物質》:舊瓶裡的美麗謊言

FilmBurns

發布於 10月13日00:27 • 黃言丹

繼 2021 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變鈦》(Titane)令無數觀眾看到差點反胃後,這次同樣在康城影展贏得獎項的《完美物質》(The Substance)驚喜欠奉,但反胃程度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對於前者較多是意識上的變態瘋狂,《完美物質》玩的是徹徹底底、類近於《異形》(Alien)或哥連堡(David Cronenberg)級別的肉體恐怖(body horror)。看著畫面上逐漸崩壞成怪物的女主角和不斷升級的核突程度,我不禁想,導演真的有必要玩這麼大嗎?

Demi Moore 飾演過氣荷李活女星 Elizabeth Sparkle,本來主持一檔健美電視節目,但因節目製作人想要找更年輕貌美的女主持而遭無情解僱。滿腔怒氣又無處宣洩的她無意中發現了一種名為「The Substance」的神秘物質,聲稱能幫她創造出「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年輕、更完美的分身 Sue(Margaret Qualley 飾)。但魔鬼總在細節,擁有完美分身的唯一條件是兩副身軀必須每隔七天對調一次以維持平衡,否則將會有非常可怕的後果。Demi Moore 在戲中的演出頗為亮眼,演活了一個深陷中年危機、瀕臨崩潰邊緣的過氣女星,其中在洗手間裡先是滿懷希望地打電話約會、到最後對著鏡子發瘋抓狂的心理轉折尤其出色。

事實上,《完美物質》的故事題材不算新穎,類似的主題和走向無論在西方或亞洲電影裡也不時出現。《完美物質》雖然加入了雙重身分、身體互換等看似有趣的設定,但故事本質上仍然無法突破「浮士德式魔鬼交易」的套路,使用「The Substance」的設定亦與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有幾分相似,不過是多了現代病態審美和血腥核突的元素。有留意美劇的讀者可能也會聯想到 Apple TV 劇集《人生切割術》(Severance),兩者同樣是以切割自己、自我二元對立為賣點,但《人生切割術》無論在故事設定、劇情展開或對每個角色的人性探討似乎都比《完美物質》來得更有深度、更具創意。

除題材外,電影缺乏新意的問題亦反映於呈現手法上,無論是鏡頭調度、色彩運用或畫面構圖,皆明顯參考了不同經典電影:一開場的幾何圖形地毯和鮮艷的單色調密閉空間明顯受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閃靈》(The Shining)影響;Elizabeth 在黑暗中打電話給「The Substance」公司那幕頗有希治閣電影的影子,電影中段甚至直接用上 Bernard Herrmann 的「迷魂記」(Vertigo)插曲;而結局更是讓人一看便想起《凶靈》(Carrie)的經典血腥收尾。雖然整體而言確實成功營造了一種充滿窒息感、讓人焦慮不安的氛圍,但過於著跡地參考(或致敬?)經典電影名作,難免會加深觀者對於電影欠缺新鮮感的印象,標準的恐怖電影結局也無法有效地傳達電影的核心訊息。

但或許《完美物質》真正想說的不單是每個人內在的身分衝突,也不是批判荷李活追求年輕漂亮的病態標準,而是女性之間、尤其是年長與年輕女性之間(有趣的是 Sue 不止一次在談論 Elizabeth 時有意無意地稱呼她為母親)因為各種社會壓力而引起的鬥爭。Elizabeth 嫉妒 Sue 擁有的一切,但無論是 Elizabeth 還是 Sue,其實都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鬥得焦頭爛額、互相折磨踐踏,最終輸的只有女性。只是來到 2024 年,電影是否還可以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更深入的觀察,以更創新的角度來講述女性故事呢?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