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7 成卵巢癌會復發!專家籲:基因檢測助擬定卵巢癌治療計畫,維持性治療延緩復發風險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2024年12月25日05:48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5日08:00 • 黃慧玫

卵巢癌又被稱為「婦女沈默的殺手」,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大部份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上較為困難,術後更有高達 7 成的復發風險[1],成為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隨著現代醫療進步,手術切除腫瘤的程度是影響後續治療的關鍵,除此之外,術後維持性治療更被視為卵巢癌治療的一大重點,可幫助延緩復發、穩定病況,達到延長存活期的目標。

定期健檢 CA-125 指數異常揪出卵巢癌

由於卵巢癌症狀與消化系統疾病相似,如出現腹脹、消化不良、胃口差、腹部微凸等,多數患者常誤以爲是消化道疾病。當腫瘤持續變大,可能會壓迫到膀胱,出現頻尿、漏尿;壓迫到腸子,造成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出現腹水、水腫、下腹痛、骨盆疼痛、月經週期異常、不正常出血等。

臺大醫院婦產部江盈澄醫師表示,在出現症狀後,或經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異狀者,臨床上通常會透過血液檢查 CA-125、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以及組織切片來做進一步診斷。

江盈澄醫師分享,一位 60 歲職業婦女,在例行健診時發現 CA-125 指數較標準值略高,雖未出現不適症狀,但出於擔心仍赴醫院求診,在安排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後,並沒有明顯異狀,因此討論以定期回診的方式追蹤。但回診後發現與前次檢查相比,CA-125 指數飆高、腹水變多,且明顯觀察到癌細胞病變,推斷為漿液型腹膜癌,江醫師提到:「從腹腔鏡檢查影像,看到大網膜與腸子已緊連,手術變數高,患者聽聞表示不願意立即接受手術。」

江盈澄醫師表示,在與患者充分討論後,決定先採取前導性化療,讓癌指數下降至正常數值後;接續再進行手術將腫瘤細胞切除乾淨;術後接受也多次化療,控制癌細胞的生長。然而,卵巢癌即使經手術、化療清除癌細胞後,後續仍有復發風險,江醫師建議她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後續的維持治療方法。

卵巢癌維持性治療,該使用哪種標靶藥物?

醫師會依據個案病況制定卵巢癌的治療方法,包括癌症分期、腫瘤類型、手術結果、化療反應等進行評估;並進ㄧ步接受基因檢測、確定基因型態,決定維持性治療用藥。

目前,卵巢癌維持性治療主要以「血管新生抑制劑」及「PARP 抑制劑」為主。血管新生抑制劑是藉由阻斷腫瘤的血管生長,讓癌細胞失去養分後凋零;PARP 抑制劑則是讓受損的癌細胞無法修復,進而使癌細胞死亡。

維持性療法的用藥決策,關鍵在於基因檢測。江盈澄醫師表示,無論是 BRCA 突變、HRD 陽性或 HRP (HRD 陰性) ,醫師會針對不同的基因狀態,選擇合適的維持性治療藥物。

PARP 抑制劑減少復發風險 降低疾病惡化及復發風險

臨床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患者若對第一線化療藥物有反應,化療結束後搭配口服 PARP 抑制劑,能顯著減少復發風險 [2]。

若病患為 BRCA1/2 或 HRD 陽性 (含 BRCA 基因變異),藥物抑制癌症復發的效果更為理想。若使用口服 PARP 抑制劑進行維持性療程,疾病惡化、復發風險更可大幅下降。

江盈澄醫師說,目前在維持性治療上,健保僅給付符合 BRCA1/BRCA2 基因型的患者使用 PARP 抑制劑。這位 60 歲的職業婦女患者的案例就屬於 BRCA 基因突變,符合現行維持性療法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由於患者為職業婦女,所以服藥便利性成了她首要考量。PARP 抑制劑為口服劑型,能依據需求,每天吃 1 到 2 次,提升患者服藥的方便性與順從性。然而,剛開始服藥時,建議每週回來抽血檢查,確保藥物效用,以及是否有副作用產生。等到服藥狀況穩定了,就會開立慢性處方簽,讓患者可以不用頻繁回診。

支持計畫協助後續用藥 醫籲維持性治療仍有重要性

雖然目前 HRD 陽性或 HRD 陰性(HRP)患者需自費治療,許多患者會考量經濟負擔,猶豫是否接受維持性治療。江醫師表示:「雖然用藥決定權在患者手上,但醫療團隊會與患者和家屬溝通,讓他們了解藥物所帶來的成效,以及對生活品質的助益,在經濟負擔許可下,接受維持性治療。」

為提升卵巢癌治療成效,以及有效延長無疾病存活期,部分藥廠提供「病友支持計畫」來減輕醫療費用帶來的經濟負擔,讓患者可積極接受維持性治療。

江盈澄醫師呼籲,癌症治療不僅是醫師幫助,還有護理師、個管師等協助,更需要患者願意積極治療。而醫病溝通是尋求適合的治療重要一環,家人支持也是抗癌路上暖心慰藉,讓病友更有信心和勇氣面對每一次治療。

C-ANPROM/TW/NIR/0096 DEC2024

本材料僅供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您不應依賴本材料內容而忽略醫療建議或延誤尋求醫學治療建議。若您對本材料內容有任何問題或疑慮,請諮詢您的專業醫療人員。

文/黃慧玫 圖/林欣儀

參考資料來源
[1]台灣癌症基金會
[2] Published September 28, 2019 N Engl J Med 2019;381:2391-2402 DOI:10.1056/NEJMoa1910962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