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保護寶寶抗RSV 孕婦打疫苗計清利弊

明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發表暫擬共識,孕婦可跟醫生商量及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行決定接種RSV疫苗。(明報製圖)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發表暫擬共識,孕婦可跟醫生商量及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行決定接種RSV疫苗。(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近來最受關注的呼吸道疾病,除流感外,非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莫屬。RSV是一種核糖核酸病毒,經飛沫傳播。受感染的細胞,因細胞膜融合變成較大的多核細胞而得名。

早前有資深兒科教授在報章撰文指RSV「大小通吃」,其感染對嬰幼兒和長者足以構成嚴重的健康風險,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氧氣輔助,甚至死亡。萬一RSV與流感高峰期重疊,「雙重夾擊」下後果或更嚴重。那麼作為孕婦,應否接種RSV疫苗?會否帶來副作用?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上月就RSV疫苗發表暫擬共識,暫時不建議全面為長者或孕婦接種RSV疫苗,會繼續監察有關疫苗效力和安全度的科學證據,本地流行病學和成本效益數據,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和海外衛生當局的最新建議;但孕婦可跟醫生商量及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行決定接種RSV疫苗。

根據衛生署資料,香港小童感染RSV個案,撇除2023年因新冠疫情嚴格感染控制後引致免疫屏障下降而令數字飈升外,其餘年度,每10萬名5歲以下小童,每年就有900至1300人因感染RSV而需入院治療,數字與海外相若;在2023至2024年並沒有死亡個案。

抗體傳胎兒 出生後感染風險減

孕婦可通過接種疫苗產生抗體,經胎盤傳給胎兒,保護初生嬰兒免受感染風險。這種被動式免疫方法並非新嘗試,現時香港政府免費全面提供予孕婦接種的百日咳疫苗,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3款RSV疫苗用於長者,其中1款可同時用於懷孕32至36周孕婦。孕婦接種RSV疫苗後,嬰兒出生90天內因感染RSV而導致的下呼吸道嚴重疾病風險可降低81.8%;出生180天內的風險亦可減低69.4%。

究竟委員會要監察哪些安全風險?準媽媽又如何掌握接種疫苗的重點,自行跟醫生商量?

‧早產

34周接種減風險

在獲批用於孕婦的RSV疫苗的第三期臨牀試驗中,接種RSV疫苗的孕婦雖比接種安慰劑的多了1%早產率(接種疫苗為5.7% ,接種安慰劑為4.7%),但在統計學上並無明顯分別。一來過半數早產都是接種疫苗30天以後才發生,而大多數早產亦只在懷孕33周後才出現,後果並不算嚴重。二來如果孕婦是在懷孕32至36周才接種,早產比率差距更小(接種疫苗為4.2%,接種安慰劑為3.7%),當中大多數早產在36周後才出現。藥廠基於安全理由,特別叮囑懷孕32周後才接種。若準媽媽選擇在34周接種疫苗,關乎疫苗有可能影響早產的風險,微乎其微。

‧高血壓

定期監控可提防

RSV疫苗獲批准使用後,一項在紐約兩所醫院的研究中,發現孕婦接種後出現高血壓比率,以一般統計學分析沒有明顯分別,只有加入時間參數(time-dependent Cox covariate regression model)才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意思是疫苗可能令孕婦提早出現血壓高。觀其詳細數據,可能增加風險的是病情比較輕微的妊娠高血壓,而並非較嚴重的先兆子癇(即妊娠毒血症)或子癇症。再者,高血壓可以提防,只要孕婦定期自行量度及監控血壓,萬一發現高血壓盡早求醫,有必要時提早分娩,解決危機。

‧吉巴氏綜合徵

每百萬人多7至9宗個案

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種罕見病症,出於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組織,使肌肉軟弱乏力,甚至肢體癱瘓,每100萬人有1至2宗。患者通常在治療數周後痊癒,但亦有患者受永久神經傷害。GBS病因不明,但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都曾出現肚瀉或呼吸道疾病,某些感染如曲狀桿菌、流感、巨細胞病毒都可能引起GBS。美國FDA今年1月初發出警告,表示觀察到兩家藥廠生產的RSV疫苗在推出市面後,每100萬人就多出了7至9宗GBS個案,因此要求藥廠在產品資訊加入GBS的不良反應。然而,流感、新冠及現時全面替孕婦接種的百日咳疫苗,都會增加GBS個案。

委員會早前在媒體訪問中表示,RSV疫苗引致GBS風險遠低於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危害。此外在2023年,美國疾控中心(CDC)轄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判斷孕婦接種RSV疫苗獲得的保障遠超於早產及高血壓等風險,現時美國、英國、澳洲及部分歐洲國家都已全面建議孕婦接種RSV疫苗。所有臨牀治療或干預,都有一定程度風險,有利必然有弊,要是利遠多於弊,就可以清晰了解如何選擇。

文:譚永雄(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