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 111 年國人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為 10 大死因第 5 名,奪走 1.2 萬人生命,換算相當每 42 分鐘就有 1 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搭配中醫輔助治療,可減少致死率,也能大幅改善後遺症的症狀,幫助頗大。
腦血管就是腦部血管造成病變,也就是腦中風,不僅會奪走生命,幸運救回病患也可能面臨癱瘓、血管性失智等後遺症,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且中風之後約 2 至 4 成的病患可能在 5 年內二度中風,不可不慎。而針對腦中風,搭配中醫輔助治療,可減少腦中風致死率,也能大幅改善後遺症的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針灸科主任李育臣表示,腦中風是腦血管相關的疾病,因此背後造成的原因很多,例如腫瘤、血管畸形等。至於腦中風的發生主要有 2 種型態,一種是血管塞住,導致血流無法供應功能區域,也就是腦梗塞,或稱缺血性中風;另一種則是血液從血管跑出來,血液積聚的地方功能受到壓迫、影響,也就是出血性中風。影響到的區域若是主管運動功能,則會導致癱瘓;影響到語言功能區域,就會造成語言障礙。
不論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都必須把握黃金 3 小時內治療。若是缺血性常給予血栓溶解劑,如 tPA 等進行治療,出血性腦中風如有必要則須盡快進行開腦手術,移除血塊或開顱減壓。
加護病房內中醫即可介入治療
中風在中醫又喚為「卒中」。李育臣解釋,卒中就是很快速、突然發生的意思,而中風往往都是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或是突然不講話、手腳無力。而「中風」的重點也在「風」這個字,一來表示風邪,二來則是指症狀像「風」一樣形狀百變。
那麼,中醫可以在何時介入治療呢?李育臣表示,以中國附醫為例,患者送到急診時首先經過西醫診斷,需去打通血栓者就快速打通、需送往腦神經外科開刀者就送往開刀房。等病人緊急治療結束後送至加護病房,中醫即可介入。另有一部分患者上述情況都不符合,正在急診等住病房,也可以直接會診中醫科,確認狀況是否穩定,給予治療。
從還在加護病房的急性期到進入一般病房的亞急性期,只要病人沒有繼續出血或是生命跡象不穩定的情形,就能給予針灸治療。李育臣說,針灸對於「痛、痠、麻痺(無力)、癱」的效果特別好,尤其輕、中度腦中風造成單手單腳無力,持續針灸3個月可看到明顯進步。
活血化瘀為中醫治療重點
由於中風發生原因,從中醫觀點來看,依據不同時期和個人體質而有不同,給予的治療也會有所變化。以急性期來說,此時治療以恢復意識為主。因此針灸多以頭皮針或在人中穴以強刺激的針法,醒腦開竅。
轉到一般病房後,就要開始考慮肢體活動和語言方面的問題。加上手術插管,病患往往會有痰,從中醫來看可能出現風痰瘀血、痰熱壅滯,因此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針灸多以體針針於陽明經的穴位上,如合谷 、曲池 、三陰交、太衝等。
除了針灸,由於病人此時已能吃喝,中藥方劑也加入治療,其中以「補陽還五湯」最具代表性。「補陽還五湯」使用生黃耆補脾胃元氣,使氣血旺行、去瘀通絡。配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
李育臣表示,血瘀不只出現在腦,也可能在全身或是可能心臟問題等,除了補陽還五湯外,有時也會使用血府逐瘀湯;或是腦中風發生之前已有三高的病患,則可能因為血壓很高而酌量使用天麻鉤藤飲,達到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慢性期依症型中藥搭配改善
到了慢性期則以復健為主。此時病症就會比較多元,包括無力排尿、語言、思考不清晰,甚至情緒問題等。這時中醫就會依照症型以相對應的中藥搭配,進行整體改善。
中國附醫也曾在 2005 年針對參加中醫整體療法、完成 3 個月治療的腦中風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患者治療前後,在進食、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樓梯的表現上有顯著進步;運動功能及語言表達也有顯著進步。除了生理方面的改善,心理方面改善最多的則是「情緒穩定、不愛哭、精神較好」。
李育臣建議,發生腦中風後的 3 個月西醫搭配中醫積極治療,除了生心理獲得顯著改善外,根據臨床研究,二次中風的機率也減少5成左右。而治療時若同時有治療心血管的西藥和中藥,則建議中西藥服用需間隔1小時。
雖然中醫對於腦中風病患的治療及預後有極大幫助,但李育臣表示,單純靠中醫藥是不夠的,尤其病患一開始生命跡象變化大,以現代醫學使用的診斷方式,還是比中醫單純的望聞問切更有效率和準確,因此中、西醫雙中心一起合作才是對腦中風病患最好的服務。
文 / 王怡穎、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