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語言發展遲緩」嗎?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卻只會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叫了不理,也聽不懂簡單指令,要注意,這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凱凱爸爸是科技公司工程師、媽媽是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凱凱兩歲時由爸媽帶來到復健科門診,爸媽主訴二歲多的兒子只會一些咿咿啊啊的聲音,也無法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情緒起伏大,只要稍不順他的意,他便哭鬧不休。
其實爸媽一直覺得兒子的語言發展好像一直比大女兒當年慢了一截,陸續打預防針時小兒科醫師也曾建議接受完整的發展評估,但凱凱的阿嬤總說:「男生說話比較慢毋須擔心,大隻雞慢啼!」所以爸媽也在忙碌生活中自我安慰「再給凱凱一些時間吧!」
直到兩歲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這才驚覺真的不能再拖了。經完整的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及社會情緒互動發展遲緩,安排了早療課程,在孩子、爸媽、治療師、及醫師的合作下,很高興凱凱終於在5歲的追蹤評估中迎頭趕上同年齡的孩子。
以下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孩子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1.一歲半沒有語彙。
2.未滿兩歲 :叫了不理、聽不懂簡單指令,且沒有溝通意圖。
3.兩歲沒有片語(兩個語彙組合,例如:媽媽抱抱)。
4.三歲沒有短句(含主詞、動詞、受詞)。
5.五歲句子結構常有明顯錯誤。
6.曾經有正常的口語發展,但是越大越不說話。
此外每個孩童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手冊前面的預防接種記錄卡以外,手冊中間也有摺頁提供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及警訊時程可隨時翻閱參考。
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精神及心智方面問題、感官知覺問題如聽力障礙、神經障礙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及遺傳性疾病等。環境因素包括:兒童受虐、疏於照顧、刺激不足。
許多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都是照顧者多留心或稍微調整照顧方式就可避免的。
(一)三C育兒: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讓未滿一歲半的嬰幼兒接受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一歲半至兩歲如欲接觸螢幕電子產品應挑選內容適合幼兒的節目,並且由父母全程陪同觀賞,適時向孩子解釋,並幫助他們與日常生活做連結; 爸媽千萬不要以為看3C可以取代和孩子間的互動與對話,造成語言刺激不足的狀況。
(二)缺乏表達意圖:
例如孩子肚子還沒餓,完全不用張口,飯就自動端到面前,這樣日常生活無形中失去了很多練習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有需求時有表達的需要,製造孩子溝通的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過度照顧:
飲食方面食物一律打成泥狀,或用食物剪剪得太過小塊,未隨年齡調整,日常缺乏咀嚼的機會,長久下來也會影響口腔動作靈巧度。
除了避免上述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環境因素,我們要怎麼和嬰幼兒對話,幫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呢?在Dana Suskind教授所著的Thirty Million Words(中譯本:父母的語言)一書有詳盡的介紹,在此節錄其核心策略:「三T原則」,透過共情關注(Tune in)專注於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針對那些事物多說一點(Talk more),等候孩子回應,期待達到雙方對話,也就是輪流說話(Take Turns),以下分別針對各T簡述:
共情關注(Tune in)
這是一切對話的基礎,如果做不到第一個T,其餘兩個T也無法達到效果。意思就是觀察孩子當下注意力之所在(線索可能來自口語或非口語),專注於孩子正在注意的人事物,詮釋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最後採取行動,給予回應。隨著孩子專注目標的轉變,父母也要及時轉變專注目標,如此可確保孩子專注於這個對話。
多說一點(Talk more)
目標是以「略高於」孩子語言程度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方法如下:
1.敘事:生活例行親子工作中,父母一邊做事,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這種方法是增加孩子被語言環繞的方法
2.平行對話:父母擔任孩子的實況播報員,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
3.擴張、延伸語言:加入字彙用更完整的方式重新敘述孩子的語言,提供孩子更好的生化方式。例如孩子說:「小狗開心」,父母擴張後變成:「你的小狗很開心」,更進階又可延伸為:「你的小狗玩球玩得很開心」。
4.搭起鷹架:回應孩子時增加字彙,像是孩子用單字,家長就用片語回應孩子。例如:孩子對著媽媽張開雙手說:「抱抱」,這時媽媽抱起孩子時可一邊回應他:「媽媽抱抱」。
輪流說話(Take Turns)
回應孩子的信息及語言後,耐心等待,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在腦海中搜尋字彙。開放式問題相較封閉性問題更能達到來回對話的目的。
「語言」對學齡前的兒童有莫大的意義,它是孩童認知發展的關鍵,父母與照顧者在語言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早期療育的精神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仰賴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針對發展遲緩的警覺, 所以當孩子未能趕上發展里程碑時,尋求醫師的評估,讓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療育,一同協助這群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給他們迎頭趕上的機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