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病者呼吸系統經長期破壞引致呼吸道收窄,難以呼出和吸入空氣,導致缺氧、氣喘、咳嗽等病徵,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肺部組織及功能受損後不會復元,因此慢阻肺病不能治癒。職業治療師多管齊下,利用動機式訪談增進病人與醫護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同時按病人行為、生活習慣指導他們作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
不戒煙 惡化至如廁也氣喘
陳先生中年時任職製衣廠組長,長時間香港內地兩邊走,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在生意上有社交需要,故有長期吸煙習慣,甚至煙不離手。62歲那年,他第一次因氣喘入院,醫生診斷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簡稱慢阻肺病、COPD),處方了氣管舒張劑,還勸告他戒煙及接受復康運動訓練。但陳先生不以為意,當氣喘稍為緩和時,以為此病像傷風感冒一樣,吃了藥便會康復,出院後重返工作崗位,沒有改變吸煙習慣。
陳先生於64至65歲這兩年內,慢阻肺病惡化了很多,日常活動如洗澡、如廁也引發氣喘,走路不到10米便要停下來平息氣喘。他因此被迫退休,同時因為氣喘入院不少於5次,雖然醫生增加了氣管舒張劑劑量及種類,但效果不算太好。他在66歲生日前再次入院,醫生發現他有「慢性呼吸衰竭」徵狀,認為他要接受長期家居氧氣治療,所以把他轉介給職業治療師跟進,同時希望職業治療師再次勸告他參與胸肺復康計劃。
憂氧氣機花錢佔位 抗拒運動
當陳先生得悉會轉介至職業治療師,評估氧氣使用和做復康運動時,他顯得有點抗拒:「我郁一下就會氣喘,坐下休息反而會舒服點,點解逼我做運動?另外,我上次入院時,食了藥,回家休息一下就好轉,氣喘比之前紓緩了,點解今次要用氧氣機呢?我屋企地方細小,怎放得下機器?租機又用錢,我靠少少積蓄生活,如何應付?」他表現得極不合作。醫護看到陳先生的猶豫,語帶責備說:「點解你不做運動,又不想用氧氣機?其實醫生和姑娘都是為你好,否則你的病情會差得好快,甚至死亡。」陳先生與醫護辯論了一會,最後半推半就下去見職業治療師。
尋內在動機 勿問「點解你唔……」
醫護人員的發問和表達模式,常常構成溝通上的誤會:
1. 「點解你唔……」這個問題很自然地誘發陳先生講述更多他不想做運動、不想用氧氣機的理由或論點;他講得多了,便會間接地強化、合理化這些論點,並更鞏固他這一刻的想法。
2. 「其實醫生和姑娘都……」這句話誘發了陳先生反叛心理,陳先生認為他的性命屬於他自己,應由他自己決定,不需要醫生和姑娘來為他作決定。
3. 「你會死……」這句話帶有威脅語氣,陳先生自然反應就是反抗。
於是,單單幾句對話便造成了溝通障礙。
陳先生去見職業治療師,治療師運用「動機式訪談」技巧,細心聆聽了陳先生說話,並作出適當反饋。治療師明白陳先生的觀點,和他建立互信,發掘了他的內在動機,即「陳先生價值觀」:陳先生可以不理會自己的性命,但他最珍惜與太太及家人相處時間;以往因工作兩邊走,較少與家人見面,所以很想在退休後多點與家人相聚。職業治療師繼而用技巧再強化陳先生接受治療的內在動機,之後逐一解答他對氧氣治療、氧氣機租用費、復康運動的迷思。
陳先生最終接受醫生建議,變得積極,參與了為期3個月「胸肺復康計劃」,每星期1至2次。自1980年代末,隨着社會人士對慢阻肺病的關注,一套針對性及跨專業團隊的胸肺復康計劃,便於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慢慢發展起來,現在已被國際醫學機構確認為處理慢阻肺病的必要手法,亦從單純「運動處方」模式,發展到現時更着重推動病患者作「行為、生活習慣改變」的「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陳先生接受胸肺復康服務後,病情開始穩定,可帶着手提氧氣機出外活動,每天亦找片刻練習健身氣功六字訣和八段錦。他於66至68歲這3年間,未有再次入院。另外,從陳先生這個案例可以領略到一個道理,就是醫病需要由心理開始,一定要得到病人的主動配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吳顯波(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教授(職業治療))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