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難免,不過有研究發現,如果吵架方式正確,反而可以增加夫妻雙方的平均壽命和健康狀況,為什麼?又該怎麼吵呢?
伴侶吵架是種溝通方式,如果吵架吵得恰得其份,不僅能增加情感,最新研究甚至發現,對於健康有益,該怎麼吵才有幫助呢?
吵架雙方都發洩情緒 能降低壓力、精神壓力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刊登在《生物行為醫學(Journal of Biobehavioral Medicine)》期刊的研究,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觀察192對夫妻32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詢問每對夫妻如何處理吵架和衝突,例如吵架時會隱藏、壓抑情緒?會自我封閉?還是無論如何都會發洩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以往認為爭吵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所謂的「心碎症候群」,不過觀察結果發現,如果夫妻雙方在吵架時都能發洩情緒,比只有其中一方發洩、一方隱忍,更有益彼此的健康,「在吵架時,你如果受到對方不公平的對待,例如冷戰或不理睬,卻又不向對方提出意見,這就是麻煩的開始,」主要研究者哈爾柏格(Ernest Harburg)博士說,研究發現,26對選擇壓抑情緒的夫妻,在研究期間內有13人死亡,其他166對會抒發情緒的只有41人死亡。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指出,雙方爭吵如果能抒發情緒、表達意見最後達成共識,對於雙方的心血管和身心壓力的影響都能夠壓到最低;但如果是一方被迫讓步,這是一種上對下的溝通方式,讓步一方的自律神經壓力是很大的。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爭吵當中不講話、一味自責或讓步個性的人,日後罹患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更高,「該研究沒有講出原因為何,所以下一步應該是近一步分析死亡的原因,看是因為心血管、腦血管問題或精神問題,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
發洩比拒絕溝通更好 但不是爭輸贏、說狠話
夫妻吵架,一方可能會選擇隱忍、退讓,讓紛爭盡早結束,以免傷害感情。不過《開口就說對話(Crucial Conversations)》一書作者葛蘭尼(Joseph Grenny)指出,吵架時最大的錯誤就是逃避、退讓,「吵架時,會下意識避免地交談以免說錯話或激發對方的怒火,但沒有意識到,什麼都不說更危險,因為會更不信任彼此。」
所以吵架時溝通、適度表達情緒是必要的。日希心理成長中心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馬度芸指出,不怕衝突、能溝通和發洩情緒很好,但不是爭輸贏、對錯或甚至說狠話,「很多夫妻吵架,是一方不想吵了、覺得對方贏了或對方情緒很難善後,不得已只好低頭把情緒吞回肚子,看似和平收場,但對吵架結果的解讀,一方可能覺得到此為止,但另一方會認為沒有結論。」
所以吵架不僅是要適度表達自我意見和情緒,更要注意對方的想法,如果只是單方面覺得事情解決、達成共識了,這樣只會讓情況更糟。
爭吵搬救兵不見得是好事 吵架時4件事不要做
夫妻或伴侶爭吵該如何不要一發不可收拾或引起更大的反彈,要如何健康地吵架,馬度芸提出4個提醒:
1. 冷靜要有共識
很多人吵架會先暫時冷靜、不和對方衝突,不過馬度芸認為,冷靜要雙方同意,且要給出一個冷靜期結束、開啟對話的時間點,「如果雙方沒有共識,一方覺得冷靜比較好,另一方會認為雙方關係已出現問題,冷靜表示不在乎,這會使狀況更糟,」冷靜沒有好壞,端看雙方是否願意接受一方暫時自我關閉。
2. 不要硬踩地雷
即使知道對方在意什麼事,或在某方面是弱點,在吵架時也不要故意攻擊,這樣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
3. 不要搬救兵
搬救兵意味著爭吵可能無法靠雙方解決,如果搬的救兵是諮商師或公正第三方,那沒問題,但很多情形是搬錯救兵。
例如夫妻吵架,媽媽對著孩子說,你看爸爸又再欺負我,或是打電話跟婆婆抱怨先生欺負她,「搬錯救兵不僅會讓單純雙方彼此的爭吵延燒到其他人,如果是跟婆婆抱怨那個例子,先生可能會更氣,因為夫妻吵架不想讓父母擔心,妻子卻挑了先生最在意的地雷踩,」馬度芸指出,把第三方拉進來,只會讓紛爭愈演愈烈。
要找認識的朋友排解糾紛沒問題,但那位朋友要能公正、傾聽雙方的聲音,且要想法成熟,要能根據雙方想法和事情原委分析、提供解決方案,這很不容易。
4. 不要拿對方跟別人或以前相比
吵架時忌諱拿對方跟以前或其他人相比,例如「以前吵架都會讓我,為什麼婚後變了?」、「某某人跟老婆吵架,都是先低頭道歉,為什麼你卻要爭到底?」
馬度芸認為,吵架吵得再兇,也不能把「你以前都XXX,現在怎麼變了?」這種話說出口,「我們會想適應職場、社會變動,卻認為婚姻或男女朋友關係不會變,這不切實際。伴侶關係是變動的過程,會隨時間、生活、環境而變。」
馬度芸表示,婚姻關係是指雙方無論怎麼變,身心都還能放在對方身上,並能在變動中找到彼此都能維持關係下去的方式,「控訴變對方變了是不切實際的控訴,可能因此使對方更憤怒,爭吵更無法善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