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狄龍辭世,「電影朝聖 Film Pilgrimage」提起香港上一次辦阿倫狄龍回顧展,已經是 19 年前的事。版主展出的應是當時的宣傳拉頁小冊子,我則收藏有當時的特刊,可以分享更多資訊。這個「英雄式浪漫︰回顧阿倫狄龍」是「法國五月」的節目,法國領事館與百老匯電影中心合作,特刊上有百老匯電影中心的麥聖希和法國駐港總領事孟嗣德的序言,負責處理文字材料和翻譯的則是 Amy Chin。回顧文章有邁克的〈雕刻慾望〉和畢明的〈電影美型男品牌——神檯代言人〉。特刊還夾有一張白色 A4 紙,應該是後來補上的,印著的文章是 Jean-Michel Sourd(時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電影研究的兼職講師)寫的〈你一直想知但又不敢問阿倫狄龍的一切〉。三人著眼處各異,此處無法撮寫,但邁克論其美貌的一段寫得巧,不妨抄錄重讀︰
「新一代觀眾大概不明白,眼前這個垂垂老去的男人,怎麼可能曾經肩負綺夢親善大使的重擔。美色殘褪得幾乎無跡可尋,依稀留在普通觀眾記憶庫的是中後期的黑幫或警探形象,殺人的是左輪,不是眼神。而且我懷疑,就算把他當年的漂亮原封不動放進急凍格,半世紀後解凍,你也會挑剔他不近人情的美美得有點過時。老字號的時裝名牌,尚且要翻新才能再領風騷,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俊悄,最多引起無奈的嘆息。何況,最重要的,長得太好看的人,其實從來不怎麼適合扮演慾念療養院裡南丁格爾的角色。尤其是男人,尤其是陰寒、艷麗的男人。所以早期的伯樂一概著重顯現他的邪氣,不是沒有原因的。壞有中和美麗的特效,同時也是一支百試百靈的興奮劑,將活力注射進沉睡的賀爾蒙裡。」
當時回顧展選映了 15 部電影,算不少了,其中近半是影史上傑作中的傑作,可見其成就。影展兼選映了他中後期和自編自導的作品,縱未算盡攬各種表演特色,也絕不失禮,不知大家最愛哪部呢?
《怒海沉屍》(Purple Noon,dir: René Clément,1960)
《洛可兄弟》(Rocco and His Brothers,dir: Luchino Visconti,1960)
《情隔萬重山》(L'Eclisse,dir: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62)
《氣蓋山河》(The Leopard,dir: Luchino Visconti,1962)
《械劫銷金窩》(Any Number Can Win,dir: Henri Verneuil,1963)
《獨行殺手》(Le Samouraï,dir: Jean-Pierre Melville,1967)
《滿池春色》(The Swimming Pool,dir: Jacques Deray,1969)
《劫寶群英》(Le Cercle Rouge,dir: Jean-Pierre Melville,1969)
《鐵血神探》(Un flic,dir: Jean-Pierre Melville,1972)
《江湖大殺手》(Borsalino & Co.,dir: Jacques Deray,1974)
《奇連先生》(Mr. Klein,dir: Joseph Losey,1976)
《勇斗三人》(Three Men to Kill,dir: Jacques Deray,1980)
《警察的榮譽》(For a Cop's Hide,dir: Alain Delon,1981)
《我們的故事》(Our Story,dir: Bertrand Blier,1984)
《卡薩諾瓦的回歸》(The Return of Casanova,dir: Édouard Niermans,1992)
(標題為編輯所擬,文章授權轉載自陳廣隆Facebook,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u8Acd9MS9aaxUjMb/。)
▼Follow 虛詞.無形
Website: http://p-articles.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