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邁克專欄:拍子簿】文藝少女筆記

虛詞.無形

發布於 17小時前 • 邁克

1

陳姓影評人介紹《香港影畫》創刊號,稱陸離、西西和亦舒為文藝少女,笑到我上氣不接下氣。雖然我們都知道,「少女」不但不限年齡,也不限性別種族宗教信仰,但翻查資料,1966年十多二十歲的倪小姐已經和蔡先生結婚並且生子,文筆再俏皮活潑,恐怕自己都不好意思冠着少女帽子招搖過市吧?陸離西西一個二十八一個二十九,以今日標準衡量當然很清脆,不過六十年代女子一般為成熟而驕傲,硬硬拉攏資深編輯和小學教師與新潮師奶共鑄開心少女組,當事人大概會認為你有心陷害。

她們當年互相描容的文字青春常駐倒是不爭事實,亦舒雜文提起西西陸離的段落,讀者有興趣可翻開天地圖書尋覓,我因為近日迷頭迷腦沉浸在《西西看電影》,順手抄兩句在這裏與大家分享。兩句都出自中冊收輯的《香港影畫》文章,第421頁寫凌波:「這呀,是最流行的‘光合藝術’的花紋,‘我們特地給你設計的,是很會做衣服的亦舒小姐親自買布,親自裁,親自縫的‘」;第436頁寫何莉莉:「我看得出她果然跳得漂亮,大概,我沒見過誰跳得比她可愛了, 除了,除了可愛的亦舒」,可想當時乃二人交往的蜜月期。

陸離筆下亦舒出現的次數應該不多,西西可能較頻密,也只能純屬猜測,無文無真相。三人之中,陸離結集文字少之又少,非常不公平,香港文化研究員欠她的不止一個交代,還有一個熱情擁抱。作為香港文青taste-maker,她功勞之高無可估計,單單六七十年代,便一手一腳引進過杜魯福、花生漫畫和畢春芳,而《中國學生周報》那些膾炙人口的「陸離按」,更肯定是中文出版界最具編輯親和力的案例,個人魅力直臻明星級數,迄今唯一有資格相提並論的,不外《Amoeba》時期的黎堅惠。

啊,那是另一個文藝少女,另一個故事。

2

陳先生翻檢《香港影畫》創刊號,圈出兩封航空投遞的海外來函,一封寄自巴黎,署名米亞,一封寄自紐約,署名仰山,編者於按語感激「老友記」仗義捧場,並無揭露筆名背後兩位朋友真身。態度嚴謹的陳先生最拿手打爛砂盆,不惜下問巴黎老朽可有線索,業餘福爾摩斯立刻從嫌疑犯名單剔除黃愛玲,事關1966年她約莫只得十四歲,再早慧也肯定不會戴着口水肩徘徊塞納河畔幻想邂逅阿倫狄龍,而且黃小姐從不隸屬《中國學生周報》系,當時和編輯陸離應該沒有交往。

腦海浮起的名字,一個蓬草,一個綠騎士,印象中她們是最早登陸花都的香港文藝少女,兩人都曾經在《中國學生周報》撰稿,拔筆相助加入《香港影畫》兼職的陸離順理成章。然而一查資料,原來她們七十年代才離鄉別井奔向波希米亞發跡地,1966棄「波希」而戴上「米亞」面具的可能性等於零。此外,往後貴為威尼斯影展得獎者的楊導,自稱早年流落巴黎,一度易服於街頭表演中國舞,趁未落妝以女身寫信回港報告威水史絕不出奇,不過時間似乎也不對,愛莫能助,只好舉起雙手投降。

《中國學生周報》南洋出版的姊妹報刪掉「中國」二字,凝聚當地文青力量之餘,也適量轉載香港大本營文章,我最早就在這裏的版面認識陸離、西西、蓬草和綠騎士。記憶真奇怪,彷彿六十年代末便把後二者列為巴黎雙姝,九十年代在張畫家飯局有緣得見,有種疑幻疑真之感,不管窗外秋冬春夏,撲面盡是熱帶的風。最近Mary Stephen剪輯尋根影片,不吝與我分享原始材料,其中包括她十幾歲移民加拿大前刊登在《中國學生周報》英文版的懷春日記,後知後覺發現此園地灌溉的港產巴黎文藝少女,絕對不能數漏這一位。五十九年前寫信給陸離的究竟是誰,或者永無水落石出之日,可以肯定的是,「米亞」早就遍地開花。

(邁克在臉書貼文原文按此:1、2)

▼Follow 虛詞.無形
Website: http://p-articles.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