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源自泥土,不論是經過拉坯還是手捏,最後以各種姿態表達出屬於材質本身或是陶藝家的故事。「在陶工作室」創辦人Hazel的人生和她的陶藝之旅很相似,一切皆在變化之中,無法預測最終形態,卻在過程中尋找平衡與意義。「最初接觸陶藝,只是因為覺得它好玩,但後來發現,大部分學習都是在失敗中累積的。」她認為每一次拉坯、燒製,都是與時間的對話,而偶然發生的意外,亦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我開始懂得欣賞那些所謂的意外,因為它不是每次都會有的。」陶藝的浮沉,就如人生的無常,都是在過程中悟出獨特的美學。
泥土與浪潮
為何會說是陶藝的浮沉呢?其實是來自於Hazel的其中一系列作品「Project Island 2.0」。她最初的作品原本主要集中於功能性的器物,如蛋糕盤、高腳杯、茶具等,但後來讀完相關的課程後讓Hazel想更專注於具概念性的藝術探索,可以是土地文化,亦可以是個人身份認同和日常的小確幸。她開始關注「浮力」的概念,並將靈感延伸至香港的島嶼。「我開始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陶瓷浮起來?然後我聯想到香港本身也是個島嶼城市,我決定研究那些我們平常不會留意的離島。」香港擁有263個島嶼,其中有許多未被大眾熟知,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Hazel就選擇了三個島嶼作為創作的核心——九龍石、鴨洲和大蛇灣。
「九龍石是香港最小的島,面積大概只夠十個人站立,但它仍然被官方認定為一座島嶼,這讓我覺得很有趣。」相較之下,鴨洲則是一座極具視覺衝擊的島嶼,整座島由紅色角礫岩構成,猶如大自然的藝術品。至於大蛇灣,則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奇異角落,那裡曾經有一間熱帶雨林主題餐廳,倒閉之後,一比一的機械動物被棄置在荒蕪的海灣,形成充滿違和感的景象。「這些地方像是被世界遺忘了,但它們卻留下了時間的痕跡。」
Hazel親身踏足這些地方,收集島上的貝殼、石塊,甚至是廢棄的人工物件,然後利用陶瓷的技術倒模,將這些元素重新組合成一座「能浮的島嶼」。「這個系列名為2.0,是因為我在學時的一份功課就是Project Island 1.0,但當時我的島沉了。那時候真的很挫敗!第二次嘗試時,我研究了空心結構和重量分布,最後終於成功讓它浮起來。」這件作品不僅是她陶藝上的突破,也象徵着我們每個人對身份與歸屬的探索。原來在我們生活了這多年的地方,還存在着這些屬於我們但尚未被發掘的文化寶藏。「這些島嶼,或許與我們相距遙遠,但當我用它們的資源創作時,彷彿就和它們建立了某種聯繫一樣。」
生命力的呈現
Hazel特別鍾愛製作茶具,但茶具在做陶瓷裡算是比較困難的一種,工夫比較多,也有很多標準要跟從,不只是美觀的問題,還涉及功能性的細節,例如壺嘴的角度、流暢度等等。Hazel回憶起一位對她影響深遠的茶藝師——Season,「當時我剛開始製作茶具,對於細節仍然掌握得不夠好。那天他來到我的市集攤位,我鼓起勇氣向他請教,他耐心地為我講解許多細節。」更令Hazel驚喜的是,這位茶藝師最終購買了她的茶壺,並在使用了一年後,邀請她參與了一場與茶文化相關的展覽。「一年後,他把我的茶壺帶回來給我看,整個開片紋路都變化了,像是一件有生命的作品。」
陶藝的價值不僅在於創作,更在於它如何進入人們的生活。Hazel繼續解釋:「『開片』是指那個白瓷茶壺本身會產生裂痕的,你一直在用,那些裂紋就會一直變化下去。老實說那個茶壺不是做得很好,但是他回到家後很認真地用它,真的一直『養』着它。」
Hazel形容自己做器物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被使用。而當遇到有人真的珍惜它、用它泡茶,甚至讓它隨着時間變化,Hazel覺得這是從事創作最開心的事,亦是最真實的成就感。
然而,陶藝的製作過程並非手到拿來,甚至常常充滿「意外」。燒製過程中的變形、裂紋,甚至泥土的不穩定性,都可能改變作品的最終結果。「基本上『急』是一定會失敗的,我們習慣把每件陶瓷都視為完美的白瓷,但當你開始創作,就會發現那些『失控』的瞬間,反而可能成為最美的一部分。」Hazel還會特意在創作過程中引入不確定性,例如在燒製時讓陶土自然裂開,或故意讓某些部分融化,產生不規則的形狀。「這些都是計劃外的結果,但也讓作品擁有了獨特的生命力。」
屬於自己的舞台
在香港做陶瓷未算是最主流的藝術道路,但近年不少本地的藝術家都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與舞台。「Art Basel這些大型國際展覽,當然可以為部分藝術家帶來曝光機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樣的平台。」Hazel認為香港的藝術家需要更多針對性的展覽,例如專門為本地陶藝師而設的「一本地陶」陶藝節。「現在真的會很欣賞和尊重主辦人,因為是又辛苦又難做。它不只是一個市集,而是提供了一個讓公眾認識陶瓷文化的機會,也讓藝術家之間可以交流。」她還表示,全賴有這類型的市集,才有機會和不少網上認識的陶藝師聚首一堂,讓大眾看看他們辛苦工作了幾個月所帶來的成果。
不過Hazel亦坦言在香港從事陶藝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特別是高昂的租金成本,讓許多藝術家難以維持自己的工作室。「雖然也有例外的Home Studio,但大部分陶瓷都不可能只靠一個人在家裡做,需要窯、空間等等。」因此,她十分珍惜在陶工作室內的會員群體,因為這裡不僅是一個創作空間,更是一個學習與互相啟發的地方。「我經常觀察我的學生,我覺得我和他們是在互相影響的,他們的創作方式和想法都不同,反而讓我自己也學到了很多。」
「做藝術本來就辛苦,如果沒有熱誠的話,很難堅持下去。」Hazel認為,對於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同時她也不諱言需要面對現實:「你要有資金才可以繼續創作下去,窮是不酷的。」
她給年輕藝術家的建議是:學會在創作與生存之間找到平衡,無論是透過展覽、教學,甚至是商業合作,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支持創作。「每個人都說藝術難做,但我相信只要真的喜歡、願意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做陶,做藝術,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但正如那些經過高溫燒製的瓷器一樣,唯有經歷過淬鍊,才能綻放出最獨特的光采。
**Follow us on:
- Facebook: elleOnlineHK
- Instagram: @ellehongkong
- YouTube: ELLE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