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的28分之1,因為分子實在太小,小到一吸,微粒就會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再到全身的循環,不像大的懸浮粒子會經由咳嗽或呼吸道纖毛排出,所以相當難防範,連能阻隔病菌的N95口罩也無法保證能完全阻擋。
淨化空氣,別讓吸空汙成為日常
先前和我一起出書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教授曾形容說:「空汙,已成為這一世代的『新菸草』!」這句話說得相當貼切。
空氣汙染會無時無刻的殘害著我們的身體,只要還有呼吸就不能倖免,嚴重威脅我們的生命。美國有研究證實,細懸浮微粒PM2.5每減少10微克/立方公尺,平均壽命可增加7到8個月;顯示PM2.5是影響人類壽命關鍵之一。
一項橫跨歐洲9個國家、追蹤30多萬居民長達12年的研究也發現,每立方公尺空氣中,PM2.5只要增加5微克,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18!當然相關數據不僅於此,有愈來愈多資料都證實了空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甚巨,不只是肺部成為空汙環境下最直接的受害器官,甚至也因為PM2.5具有超強穿透力,對人體的傷害遍及全身:小到對呼吸道、眼睛、皮膚形成過敏刺激,大到增加心肌梗塞、狹心症、冠狀動脈硬化等罹患率,還可能導致腦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失智、腦神經退化,更嚴重的是肝癌、乳癌、腎臟癌、膀胱癌、腦癌等均陸續證實有其相關性,也可能影響到孕婦,造成胎兒早產、流產,寶寶出生後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禍害下一代。
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3年將空氣汙染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也提出警告指出,空汙是全球最重大的環境致癌因子,倘若忽略其嚴重性,或是不懂得如何防範,這無聲殺手恐在你的每一口呼吸間默默潛入,埋下「提早死亡」的隱性危機。
何謂PM2.5,如何偵測?
PM2.5是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的28分之1,因為分子實在太小,小到一吸,微粒就會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再到全身的循環,不像大的懸浮粒子會經由咳嗽或呼吸道纖毛排出,所以相當難防範,連能阻隔病菌的N95口罩也無法保證能完全阻擋。
不管是在室內、外,都會遭遇到PM2.5問題,若想偵測,居家可以裝設微型的空品感測器,或是在出門前先查看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也可以下載環保署「環境即時通3.0」app,都有即時及未來空氣品質的預測資料,在空品狀況好的時候或是準備好口罩再出門。
另外,還有一個名為「空氣盒子(EdiGreen AirBox)」的空氣品質監測軟體,由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間科技業者與公民科學家共同合作研發,蒐集全球超過一萬個監測站、遍布五50個國家與地區的相關數據,平均每5分鐘更新一次,使用者只要透過網頁或手機app,即可隨時監看各據點當下的PM2.5和溫度、溼度等資訊。
空氣品質的監測項目包含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及臭氧(O₃)等濃度,整合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成為「空氣品質指標」AQI,除了依其數値顯示嚴重度外,通常也會用不同顏色標示,以做為民眾日常活動參考。AQI顯示綠色時,代表空氣品質好,可正常進行戶外活動,但若出現橘色、紅色,甚至紫色(即我們經常聽到的「紅爆」、「紫爆」等),就表示空氣品質不良,長時間暴露在室外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原則上,「橘色」等級以上的程度,就應該減少長時間在戶外進行劇烈活動或避免外出。
溼度高或低對肺較好?
我們的肺就像一塊「溼海綿」,在身體裡是潮溼狀態,因此需要透過鼻腔幫忙保溫和保溼,讓吸進來的空氣經過鼻腔增溫和溼潤,以免空氣過冷造成過敏,同時也維持等量溼度,幫助肺臟正常運作。所以,合適的溫、溼度也很重要,空氣太冷、太乾會使氣管及肺部產生更多黏液,咳嗽變多;空氣太熱、太潮溼,則會孳生黴菌、塵蟎等微生物,對呼吸道健康不利,容易引起過敏、氣喘或肺炎等。臺灣處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溼,溼度一般都高達百分之75以上,而只要大於百分之60就容易生長黴菌。如果環境潮溼,呼吸道開始有點不舒服時,建議使用除溼機,將環境溼度控制在百分之40到60之間,既能讓呼吸道舒服許多,也可以降低黴菌和塵蟎量(塵蟎生長的最佳溼度是百分之75到80之間,相對溼度在百分之50以下便無法生長)。
居家窗戶到底要開或關?
視空汙和溼度狀態,如果正常,大多時候還是應該開窗,讓空氣流通比較好,因為室內環境可能有甲醛、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或像是家庭中可能有寵物毛髮、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汙染,濃度高時會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問題,需要透過開窗通風、換氣,才能常保居家的舒適及健康。
許多人以為回到家就可以避開外頭的髒空氣,已經乾淨、安全了,但其實室內空氣可能比想像中更髒,加上大多數人一天有近百分之90的時間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嚴重。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研究報告指出,室內空汙的嚴重程度可能是室外的2到5倍,有時甚至超過一百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過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室外空汙每年造成約330萬人死亡,居家環境等室內空汙卻造成每年350萬人壽命縮短。
以存在於室內裝潢材料(如木隔板、黏著劑等)和家具中的甲醛來說,WHO已認定為一級致癌物,會持續釋放長達3到15年。在醫院裡我曾遇過一次辦公室整修,要將原本在地下室的倉庫改成辦公室,但沒想到這十幾年的建築,測量時甲醛仍超標,後來加裝通風設備,每小時固定換氣6次、連續半年後,才檢測正常。甲醛是一種飄散在空氣中的揮發性物質,超過0.5ppm眼睛就會感覺有刺激感,隨著吸進的量愈多,呼吸道刺激症狀如氣喘、過敏等也會開始加劇。此外,甲醛含量愈高、接觸時間愈長,還會有罹癌的風險,目前研究發現,吸入過量甲醛會增加白血病、鼻咽癌等罹患率。
室內的PM2.5也不容忽視,有數據顯示,單是使用吸塵器,就有可能產生百倍的PM2.5粒子,並停留在室內至少長達2至3小時;炒菜油煙更可怕,排放個5分鐘,所釋放出來的PM2.5會瞬間暴增至一般空氣的20倍量。這種經由油炸、高溫炒菜或煎煮所釋放出來的小顆粒油汙,是完全液態油溶性的懸浮微粒,具高度黏附力,家庭主婦應該都有經驗,沾黏在抽油煙機風扇葉片上的油漬是很難拭除的,同樣的,當微粒被人吸入,累積在肺部角落深處時,更是幾乎不可能被移除。
空間環境密閉容易造成空汙,唯有靠空氣流動,才能加以擴散、排除,所以要經常通風換氣。要降低室內空汙,建議每天出門前把門窗關好,減少灰塵或汙染物進入室內,回家進門後再將屋內對角兩處窗子打開,以引進戶外空氣、幫助通風。當然也可使用空氣淸淨機補強,但要注意機器應擺放在愈靠近「使用者」的位置愈好,因它所吸附、吹出的過濾新鮮空氣,影響範圍大約只在氣口寬度的120倍距離內而已,且要記得定期更換濾網等耗材,否則吹出來的恐怕只是不斷循環的室內髒空氣。減少生活中的空汙暴露,可參考衛福部針對食、衣、住、行、育、樂擬出的六方向指引。
|家戶烹煮油煙致室內PM2.5超標|
臺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進行了一項「2020年室內環境品質健康危害因子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想瞭解在居家、職業環境與特定室內公共場所中之空氣汙染物質流布狀況。結果發現,一般的家戶在烹調時段會有較差的空氣品質,常因廚房和客廳流通,造成整體PM2.5濃度超標。而最近相當受歡迎的氣炸鍋,雖然用油量較傳統烹調方式要少,但同時也是以高溫原理進行烹煮,一樣會產生油煙及微粒,如未有適當通風仍會造成室內的空氣微粒濃度增加,使用時需注意通風及排氣。
書籍介紹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29
作者簡介
陳晉興
學經歷 |
臺大醫學系醫學士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
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現任 |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
臺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
臺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獎項 |
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
臺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行醫三十年來,執刀手術已近一萬五千臺,成功帶領團隊完成全球第一例「肺癌免插管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已是全世界觀摩的經典術式。
陳醫師期待能用自己的專業及雙手,治癒每一位肺癌病患,深知「每次手術背後都是病患及家庭生命的託付」,因此總是嚴肅認真的執刀。看過有許多病患確診肺癌已是晚期,終其一生接受永無休止的治療,且拖累家庭,因此積極研究肺癌成因、分析預防方式,並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期待大家「定期篩檢,遠離肺癌」!
有感於充實疾病知識是疾病防治第一步,行醫之餘也持續提筆,致力讓專業醫學知識普及化,著作有《肺與肺病:英雄為何氣短?》、《醫學新紀元:贏戰肺癌》、《吃出肺活力:肺癌健康美麗指南》、《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肺癌用藥你該知道的事》等。
梁惠雯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為資深媒體人,橫跨影音及平面,長期關注醫藥健康議題。曾任新聞主播、記者、節目主持人、醫藥相關企業及基金會公關,並與《常春月刊》、《健康2.0》等健康雜誌有多年合作經驗,擅長醫療專題採訪及撰稿。
二○一七年出版《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多次名列博客來年度暢銷書。由於熟悉輿論溝通焦點,經常受邀擔任各大健康節目來賓,亦主持逾三十場醫學類記者會、講座等。
十多年來,擔任醫界與閱聽眾之間的橋梁角色,深知醫學知識必須「化難為簡」,才能讓一般民眾得以吸收及瞭解,進而真正促進行動、改善健康。當肺癌成為新國病的當下,與陳晉興醫師共同完成此書,期盼能讓民眾獲得正確、清楚的觀念。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