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不是什麼都不怕,如果帶有PreS/S基因突變,小心仍然有罹患肝癌風險!臺北榮總最新的研究證實,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至血液中,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不過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癌。
研究: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帶有PreS/S基因突變,恐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
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但最新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學)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所做的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
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
這項研究提醒,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表示,「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生肝癌的風險。」他說,過去認為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為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
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標準,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80 U/L)、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2000 IU/ml)。依據這項研究,將有部分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非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恐怕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
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
吳肇卿表示,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的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這個數字比根據歐美三到四成來得多,可能是標準相對嚴格所致。國際醫學專家的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進一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榮陽交團隊發展肝癌危險量表,揪出肝癌高危險群
據此,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這個簡易不需高貴儀器的量表,可以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約有三成在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這個有實證研究基礎的量表,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並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的條件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以達到政府在2025年前,降低肝病死亡率65%的目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