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氣切」就完了,要一輩子臥床?一表看懂「氣切vs.插管」差異,為親愛家人做最好決定

幸福熟齡(台灣)

更新於 01月11日03:00 • 發布於 01月11日03:00

作者 :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護理部3N加護病房 李美淑護理長

圖片 : 達志(示意圖非當事人)

編按:「我的叔叔因為突然感染肺炎送急救,裝呼吸管送加護病房,第二天主治跟太太說,可能要氣切…家屬不能接受,其他親戚也說,千萬不要氣切,氣切就等於放棄,等同植物人臥床,真的完了。」

幾年前,網路論壇《mobile01》曾有網友以「氣切=無效治療、死路一條嗎?」為題發文,掀起熱烈討論。

在傳統觀念中,常有人認為「一旦做氣切,等於一輩子就要躺在病床…」,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氣切只是多打開一個呼吸通道,並不影響患者本身病況;而醫生會建議氣切,通常是患者本身的疾病已需長期插管照護,而非氣切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或者昏迷不醒。

面對要不要幫親友做氣切的抉擇,到底該怎麼辦?氣切真的會把人帶向死亡嗎?還是說本來可以短痛,改氣切後反而是長痛?讓我們聽聽第一線的護理長怎麼說…

臨床上為了能快速爭取時間,幫助病人度過生死關頭,放置氣管內管或氣切造口,皆為搶救生命緊急醫療處置選擇;若病人因疾病因素需長期使用呼吸器輔助呼吸,醫療端會建議施行氣切造口術,將須經口腔/鼻腔的氣管內管,轉換成從頸部氣管開口處放入氣切管,讓病人能更順利排除分泌物,維持通暢呼吸道。

一般來說,施行氣切造口術的適用對象,包含:

■長期放置氣管內管且無法脫離呼吸器之病人;

■痰多伴有痰液清除困難;

■咳痰功能不足;

■反覆性肺炎之病人;

■有特殊因素,無法經口鼻放置氣管內管維持呼吸道通暢病人。

那麼,有哪些疾病會讓病人需要施行氣切造口術呢?臨床上可以發現,長期呼吸衰竭、肺部其他疾病導致呼吸功能異常,無法順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需長期依賴呼吸器時,經由醫師評估及建議執行氣切造口,建立呼吸器與肺部之間的通路。

正常呼吸時空氣依序由口鼻→咽喉→氣管→肺部;然而氣管內管的管徑小、路徑較長,增加呼吸道的阻力成了負擔,加上長期經口插管易造成口腔潰瘍、呼吸道損傷或感染,藉由氣管造口的使用,可提升長期使用呼吸器病人的生活品質。

氣管內插管vs.氣切造口術的差異性比較

一、氣管內插管

氣管內管是將較長的人工氣道,經由鼻腔或口腔放置到氣管深處,用以維持呼吸道通暢。

二、氣切造口術

氣切造口術則是在頸部第3-4環狀軟骨間做約2公分橫向切口,置入約6~7公分的通氣管,以做為氣體輸送通道,幫助病人呼吸。

該選擇氣管內插管或氣切造口術?

其實,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應該如何選擇呢?

從以下表格可以明顯看到使用氣管內管,也就是俗稱的插管治療,雖然身體外觀上不會造成傷口,但因為嘴巴無法閉合,加上口腔清潔不易,容易造成嘴角潰瘍及破皮出血;再加上無法有效清除氣管內管及支氣管的分泌物,容易造成病人需要長時間依賴呼吸器,延長住院天數,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反觀眾人比較忌諱的氣切造口術,因為沒有經過口腔,所以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工氣道的阻力,讓呼吸更順暢,同時減少口鼻疼痛,而且氣切管的長度較氣管內管短,病人能自行將痰液抽乾淨,避免阻塞於氣管內管中,降低感染及潰瘍發生機率。惟氣管內可能會有肉芽組織增生,導致氣管狹窄,日後需要手術處理。

然而,要使用氣管內插管或氣切造口術,都須經過詳細評估,您可於術前和醫生、家人討論,再做出決定。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