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期3年的西貢海藝術節就像漣漪一樣,以西貢市為起點,由首屆的鹽田梓、橋嘴洲,慢慢擴展至去年的滘西洲與糧船灣;來到最後一屆,串連起4個地方,拼湊出西貢海「島民」文化的模樣,將社區情誼寄託在泛起的水波,擴散至更遠。今屆藝術節有10件新作,分佈在4地,並首次邀得海外藝術團隊參與,亦有村民後代投入創作、增設無障礙藝術裝置,讓藝術打破邊界,連繫不同人。
無論怎樣走,西貢公眾碼頭都是第一站。碼頭旁泛着藍光的可愛笑臉,是藝術家羅曉騰以大大的擁抱歡迎遊客的藝術裝置《嗨!西貢》。算好時間,跳上往糧船灣與滘西洲的街渡,開展今趟藝術之旅。
神話幻化「千眼魚」 畫作引領遊糧船灣
糧船灣今年新增最多藝術裝置,4件新作都富有奇幻神話色彩。在天后宮廣場有兩條躍起的魚兒,藝術家張哲以天后娘娘身邊的大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的神話為靈感,創作出《幻鏡千眼魚》。傳說兩名將軍助天后娘娘拯救海上遇險的漁民,後來幻化成兩條魚繼續保佑他們。圍繞作品走走看看,隨着不同視角,魚身的凸透鏡、幻彩膜,倒映出不同的色彩與畫面,增添觀賞趣味。在天后宮旁的壁畫,繪有藝術家何博欣的《糧船山海經》,記載糧船灣的奇珍異獸與客家文化——但這只是作品的三分之一,另有兩幅壁畫分佈在北丫村(北丫村長的家)與沙橋村(糧船灣有利海鮮漁村),引領遊人踏遍各處。
往東丫村方向走,會到達作品《在廣和源與風共舞》。有逾百年歷史的糧油雜貨店廣和源,曾是漁民的主要補給點之一,其22個字長的招牌將所售貨品全部列出,可能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長招牌。藝術家徐啓軒與古建築修繕師馮偉強參照舊相復修招牌,重現雜貨店舊貌,建築旁邊則插有一列繪有鰲魚與麒麟的旗幟,展現這裏的神話色彩。跟着飛揚的旗幟前行,遠遠已見宛如龍一般的藝術裝置擱於沙灘上。糧船灣舊稱龍船灣,建築師屠詩琪和蕭胤祺以龍為題,設計成作品《龍韻風舞》,一陣涼風拂過,藍藍綠綠的龍鱗隨風飄動。他們特意將龍尾甩出,置於水陸交匯之界,潮漲時龍尾藏於水中,潮退時顯露水面,和應大自然的韻律。
觸感畫+聲音 感受滘西風情無障礙
由糧船灣乘街渡至2024年9月才重建完成的滘西洲碼頭,不足1分鐘步程就可遇上《尾魷洄游》。折射着幻彩光芒的魷魚,被晾曬在屋外空地,它們身上那閃閃亮光倒映在白牆上,讓人看得着迷。進入右邊小屋,設計師何卓熹和謝子昕邀請遊客擺出游泳手勢,用手撥開重重布簾,象徵游入深海,潛到村民回憶。滘西漁民以前會將枯萎的露兜樹放到大海,吸引大尾魷每年回到該處聚居繁殖,是漁民捕捉大尾魷的方法。本身是滘西洲原居民的何卓熹,以村民視角演繹這段集體回憶,將沉浸式空間化為枯萎露兜樹,讓村民、公眾共聚於此,分享這段海洋故事。離開小屋轉左往洪聖古廟方向走,狹長的空地盡頭是由加強視障人士藝術與文化體驗的NGO 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作品《村.敘》。團隊將滘西村民的日常生活化為觸感畫,以突起線條勾勒出漁民小食鮑魚糖水、大尾魷等,並附聲音導航,讓視障人士運用各種感官感受滘西洲人文風景。
鹽田梓村民後代創「竹月門」 演繹思鄉情
不止滘西村,鹽田梓同樣有來自村民後代參與的藝術裝置。從碼頭登島後,行到通往聖若瑟小堂或鹽田的分岔路,經過鹽田、紅樹林,步上首屆作品《「鹽」下乘涼》旁的小路,引領至由藝術團體X-ARt的作品《流 穿越》。這個曾是村民出海捕魚的舊碼頭,經歷無數次的相聚與分離。在英國長大的鹽田梓第9代村民陳振星聯同科大專家、視覺藝術家,架設由竹篾紮成、恍如鳥巢一般的「竹月門」,將村民離開與歸來的故事以AR、舞蹈、聲音表現出來,觀眾可從作品旁的熒幕觀看。表演最後一句客家話「返來啦」,盛載多代村民對家鄉的思念。回到分岔路口,經過聖若瑟小堂、文物陳列室,拐入上屆作品《璃.島》所在的小路,見到一頓客家盛宴:《晤梓一餐飯》。一持工作室以繽紛的馬賽克磚拼砌出多道經典客家菜式,如鹽焗雞、茶粿、雞泡魚蒸蘿蔔等,藉飲食道出鹽田梓文化。
橋嘴洲繩索交集 齊來拆解
伴隨海濤拍岸的樂聲,在橋嘴洲的夕陽美景下欣賞今屆最後一件作品《不是這裏,是在這裏》(It's not here, it's over here)。法國藝術團隊Galmae在韓籍藝術家Juhyung Lee帶領下,首次在韓國以外的亞洲地區展出作品。藝術家分享,作品源於一次與朋友探討人群中的喧囂與孤獨,藉長達4公里的繩索交集與分離,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藝術節最後一日,他會邀請公眾一同參與這場表演,拆解繩索。
由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展的西貢海藝術節今年暫告一段落,但因藝術節迴響不俗,政府在財政預算案已將藝術節確立為旅遊事務署未來數年繼續推行的項目,大家或可期待再相聚西貢海的那天!
西貢海藝術節2024
日期:即日至2025年1月12日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留言 0